菖蒲的鑒別方法

菖蒲為較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開竅豁痰、散風祛濕、理氣活血的功能。用於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痺、癰疽腫毒等病症。

來源 石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

產地與分佈 主產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鑒別要點 鑒別石菖蒲要點有四:一是根莖扁圓柱形,稍彎曲;二 是灰色至棕色,有環節及扁三角葉痕;三是質堅,斷面類白色,可見環狀內皮層及棕色油點;四是氣芳香,味微辛。

而水菖蒲形似上種,但較粗泡,斷面海綿樣,皮層顯小空洞,氣味較淡薄;建菖蒲則較水菖蒲略小,全枝各段粗細不均,節較密,斷面粉紅色;藏菖蒲似水菖蒲而節稀疏、鱗片不突出,圓形根痕粗大稠密,斷麵粉棕色。均可按圖辨識。

至於錢氏鮮菖蒲乃石菖蒲一個變種。葉似韭葉,根莖粗扁;毛茛科九節菖蒲乃同名異物品種,歷代本草未見收載。衛生部《藥品標準》收載:具有開竅化痰,醒脾安神的功能。形狀已如上述。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菖蒲味辛溫。主風寒濕痺……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一名昌陽,生池澤。」2梁?《名醫別錄》:「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陰乾。」3陶弘景曰:「上洛郡屬梁州,嚴道是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上,概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菖陽,不堪服食。其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花也。東間溪澤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斷蚤虱,不入服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4唐末宋初?《大明本草》曰:菖蒲,石洞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出宜州。二月、八月采。」5宋?蘇頌曰:「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暴干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又有水菖蒲,生溪洞水澤中,不堪入藥。今藥肆所貨,多以二種相雜,尤難辨也。,』6明?李時珍曰:「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洞,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高尺餘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7清?《本草從新》:「石菖蒲。生水石間,不沾土,根瘦節密,一寸九節者良。」

快速鑒別 根莖呈扁圓柱形,稍彎曲,有時有分枝,長3~20cm,直徑0.5~lcm。表面灰黃色、棕色至紅棕色,有緊密環節,節間長2~8mm,有略呈扁三角形葉痕,左右交互配列,下方具多數圓點狀突起的根痕,並有細縱紋,節間有時殘留葉基,多為纖維狀,偶有短的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淡棕色,可見環狀的內皮層及棕色油點。氣芳香,味微辛。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