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用於濕熱暑溫、胸悶嘔吐、肺熱咳嗽、高熱煩渴、黃疸、瀉痢、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病症。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
產地與分佈 主產河北、山西、東北、陝西、甘肅、內蒙古等省區。
鑒別要點 紫(子)芩為圓柱形或圓錐形,外表深黃色、質堅實、斷面黃色。以產於河北承德一帶者質優;而產於山西等地多為枯芩,中間膨大多枯朽,有的劈成兩瓣者則稱片芩或芩瓣。質較遜。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僻、瀉痢、逐水、下血閉……一名腐腸。生川谷。」2《名醫別錄》:「黃芩生秭歸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陰乾。」3陶弘景曰:「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堅實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須。」又曰:「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4唐?蘇恭曰:「今出宜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大實亦好,名屯尾芩。」5宋?蘇頌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餘,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6明?《本草蒙筌》:「黃芩,所產尚彭城,凡用擇深色,剔去內杇,刮諍外衣。枯飄者名宿芩,堅實者名子芩。」7李時珍曰:「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暗,北芩多內實而深黃。」8清?《本草從新》:「黃芩瀉火除濕。中虛名枯芩,即片芩。內實者名條芩,即子芩。」
快速鑒別 根呈圓錐形,多扭曲不直,長6~2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深黃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及稀疏疣狀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氣微,味苦。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稱「枯芩」,根條堅實者名「子(紫)芩。」以紫芩質量較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