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科學與中醫理論現代化

中醫以療效確切、治病能治本著稱。中醫療效好,根本原因在於有正確的理論作支撐。其理論之所以正確,乃在於完全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論如此,由於對其理解和掌握的深度和準確度存在差異,所以中醫大夫存在「上工」、「中工」和「下工」之別,「上工」不僅可以治「未病」,而且可以做到「藥到病除」,絲絲入扣,毫無偏差。

與西醫相比較,中醫大夫之間良莠之差別更大,癥結則在於中醫理論的艱深程度。一方面,由於中醫歷史久遠,以古代漢語為體,從而古文功底的深淺直接影響到對其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由於中醫是一種經驗醫學,其經驗則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而直接限制了它的傳承。

要突破中醫傳承之瓶頸,將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表達,使複雜問題變簡單,使隱性的東西變成顯性的東西,使原來靠思辨的東西變成用公式進行推導或進行邏輯推理的東西,將原來憑經驗的東西變成有規律可循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東西,同時需要將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使現代人易於理解,是一條有效途徑。這一點,或可借助「哲理科學」實現。

「哲理科學」的立論基礎

「哲理科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將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由「哲學思辨」層次轉化到「科學實證」層次,從而追溯其本源,即對哲理進行論證,指出其根本原因之所在。其目的在於,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原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躍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完成人類認識史上一場革命。它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而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數學科學、中醫科學、治國科學、經濟科學、軍事科學、教育科學、人生科學、事理科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等學科群的整體學科。

「哲理科學」的立論基礎之一,在於筆者基於自己所創造的「像、數結合的世界全息太極圖」所發現的世界十二大規律,包括:

順逆轉化規律

順勢變化和逆勢變化是交替發生的,且順勢變化容易逆勢變化難;由逆勢轉為順容易,由順勢轉為勢逆難;難、易程度都與反差成正比。

物極而反規律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一個上極限和一個下極限,達到上極限極易走向反面;達到下極限要向反面轉化則極其困難,除非具備向反面轉化的充分條件;如果能完成向反面的轉化並且能一直逆勢向上,那麼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週期。

消長對稱規律

同一個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其消與長是同時發生的。

正反相抵規律

同一個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在數量或強度上是勢均力敵的。

對立統一規律

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種基本屬性,且對於這兩種基本屬性而言,只有在極限情況下,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其餘都是「亦此亦彼」的,分為正、反兩個方面只是一種粗略的劃分。

三五生成規律

整體發生兩極分化,必然出現中間狀態,故為三部分;兩極再發生分化即成為五部分。

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是質變的前奏,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漸變突變規律

事物從「混沌」開始,依次經過「上極限」和「下極限」而復歸「混沌」,稱為一個「順逆轉化週期」,所經歷時間的長短稱為「時距」。復歸「混沌」如能繼續逆勢向上,那麼進入一個新的順逆轉化週期;否則,發展即告終結。事物從發生到終結的整個發展過程,包含諸多順逆轉化週期;每一個時距較長的順逆轉化週期又包含諸時距較短的順逆轉化週期。從復歸「混沌」到達到「上極限」或從達到「下極限」到發展終結歷時較長,即是漸變;從復歸「混沌」到達到「上極限」或從達到「下極限」到發展終結歷時極短,即是突變。

分渾交替規律

事物發生分化和渾然一體是交替出現的。

差異永存規律

世界上的事物差異永遠是存在的、不會消失的。

性狀無窮規律

世界上的事物,就性質和狀態而言是無窮無盡的。

否定之否定規律

事物由處於渾沌狀態經過分化與和合,又進入新的渾沌狀態,後一種狀態與前一種狀態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差異。

其中,順逆轉化規律和物極而反規律決定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總體趨勢,消長對稱規律和正反相抵規律統攝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四條規律是最具根本性的自然規律,主宰著生死存亡和禍福吉凶,是任何事物都無法逾越的。掌握了這些規律,也就掌握了開啟世界奧秘大門的鑰匙。

「哲理科學」立論基礎之二,在於筆者所創造的「新概念五行圖」和「天人相應圓運動圖」。

「哲理科學」以上述十二大規律為公理體系。同時,為了建立現代中醫科學理論,建立了適合中醫研究的符號體系,並針對在中醫學中應用最廣泛的陰陽概念和正邪概念將消長對稱規律與正反相抵規律數學形式化,使得語義推理與形式推理兼而有之。

「哲理科學」與中醫

「哲理科學」在中醫方面的應用,就是從歷代中醫名家的臨床經驗和相關論述抽像、提煉出365個定理,並用上述十二大規律進行了嚴格的證明(其中,80%以上是根據消長對稱、正反相抵、順逆轉化、物極而反四條根本性自然規律)。既使臨床經驗上升到理論,又使中醫學從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變得如同數學那樣嚴密。

譬如中醫治病有一個原則,即邪氣盛,只能驅邪而不能扶正;邪氣衰,只能扶正而不能祛邪;只有當正氣與邪氣勢均力敵時,才祛邪與扶正同時並舉。何以務必如此,證明如下:

當邪氣盛而正氣微時,若養正,則按照消長對稱公理,邪氣亦得到助長,且邪氣增量與正氣增量之比近似於邪氣強度與正氣強度之比,即:(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所以邪氣有增無減,從而邪氣更盛。當邪氣已微時,若再祛邪,則按照消長對稱公理,正氣也會受到損傷,且正氣減量與邪氣減量之比近似於正氣強度與邪氣強度之比,即:(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所以有傷及正氣之虞。當邪氣與正氣勢均力敵時,若只祛邪,則按照消長對稱公理,正氣也會受到損傷,且正氣減量與邪氣減量之比近似於正氣強度與邪氣強度之比,即:(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所以正氣有減無增;若只扶正,則按照消長對稱公理,邪氣亦得到助長,且邪氣增量與正氣增量之比近似於邪氣強度與正氣強度之比,即:(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所以邪氣有增無減。因此,既不能只祛邪,又不能只扶正,惟有祛邪與扶正並施。在這種情況下,按照正反相抵公理,扶正則正氣長、邪氣消,祛邪則邪氣消、正氣長,即:(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因此,只能使正氣長而使邪氣消,故必然痊癒。

又如,陰盛而陽虛,務必先補陽、後瀉陰;陰虛而陽盛,務必先滋陰、後瀉陽。證明如下:

假定α是任意一個臟器,如果α陰盛陽虛,那麼,若先瀉陰,即令 ,則且:(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即陽氣減量等於陰氣減量,從而陽更虛;如果陽盛陰虛,那麼,若先瀉陽,即令 ,則且:(公示不能正常顯示,請查看PDF格式文件)

即陰氣減量等於陽氣減量,從而陰更虛。故當陰盛陽虛時,務必先補陽、後瀉陰;當陽盛陰虛時,務必先滋陰後瀉陽。

由此可見,每個定理的建立,經過了由臨床經驗上升為中醫醫理,再由中醫醫理上升到哲理,再將哲理與數理相結合的過程。因此,最終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中醫醫理與哲理數學的結合,是具有哲理數學特色的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現代化的深遠意義

哲學和數學,就其本質而言,乃在於分別研究事物在質和量兩個方面的普遍規律。哲學思維與數學思維的根本區別在於,哲學主要靠思辨,數學主要靠實證;哲學注重思想的深邃性,數學則注重嚴密、精確性。因此,哲理與數理融合即將「哲學思辨」和「數學實證」相結合,因而使思想深邃性與嚴密、精確性兼而有之。

就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而言,中國傳統文化長於哲學思辨而疏於科學實證(尤其是數學實證);西方文化則長於科學實證(尤其是數學實證)而疏於哲學思辨。將哲理與數理融合就使得中、西兩種文化優勢熔於一爐,同時易於為中、西兩方所理解。

中醫醫理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對於一個中醫工作者而言,恐怕窮其一生也很難完全精通;對於一個外國人而言,更會望洋興歎。然而,將醫理上升到哲理,並歸結為上述十二大規律,那麼就將複雜問題變簡單,只要熟練地掌握上述十二大規律,就可以理解。這無疑為中醫學的推廣普及和走向世界開闢一條捷徑。就中醫臨床實踐而言,歷來都是靠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將臨床經驗上升到理論,也使得中醫臨床經驗也可通過大課堂進行教學。

從歷代中醫名家的臨床經驗和相關論述抽像、提煉出365個定理,並用上述十二大規律進行了嚴格的證明。就其整個過程而言,乃在於用世界十二大規律審視歷代中醫名家的臨床經驗和相關論述,即以世界十二大規律為準繩「按圖索驥」。只要熟練地掌握世界十二大規律並熟悉中醫醫理、精通中國古典文學就可勝任。

對中醫科學原理擇其要而論之,是一個成功的嘗試,為中醫理論現代化開闢了一條可行的道路。如果用世界十二大規律審視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在內的所有中醫經典,同樣可以抽像、提煉出許多定理,並用上述十二大規律進行嚴格的證明。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非一人之力所能企及,而需要有志於此並有能力進行這項工作的學者共同參與。為組織團隊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目前「哲理科學與中醫理論現代化研究會」正在籌建中。

用「哲理科學」語言推動中醫理論現代化,還可為實現中醫藥領域的人機結合奠定基礎。筆者認為,今後除了診斷外,中醫藥領域的許多工作都可借助電腦加以實現,如可以借助「陰陽五行生理公式」設計應用軟件,由「既病」推斷「未病」,並根據診斷和推斷結果選藥組方,做到治療與預防相結合。就由「既病」推斷「未病」而言,不論「既病」涉及幾個臟器,都可迅速推出「未病」可能處於怎樣的狀態。這樣一來,就更能凸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除此以外,根據「四診信息」確定證候、給出代表方和根據病症給出處方,或許也可借助電腦加以實現。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