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別名蕺菜,始見於《名醫別錄》,因莖葉中有濃烈魚腥味,故名,屬藥食兩用之列,可炒食或涼拌,採集廣泛,為黔人餐桌上必不可少之品。該品辛,微寒,歸肺、腎、膀胱三經,功效清熱解毒,排膿利尿。現代醫學亦研究證實,該藥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利尿消腫的作用,對尿路感染一疾療效顯著。貴州名醫石恩駿尤喜運用本品,認為該藥雖味辛,性微寒,但卻不屬大辛大寒之品,且屬藥食兩用之列,即使大劑久服亦無敗壞脾胃之弊,運用得當,多收良效。
尿路感染是指泌尿系統受細菌的直接侵犯而引起的炎症性病變,通常分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和腎盂腎炎,而腎盂腎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西醫一般採取多飲水,選擇敏感抗菌藥物以及注意衛生習慣等方法,初治者療效較好,病情反覆者則療效欠佳。隨著抗生素的興起,不少患者經過抗生素的長期治療,不僅機體產生耐藥性,同時黴菌感染、腎間質損害等副作用亦蜂擁而至,因此,傳統中醫藥治療反覆不愈的尿路感染無疑是具有特殊優勢和時代意義的。該病系中醫「淋證」範疇,乃濕熱毒邪,注於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初起多實,日久則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病在膀胱和腎,涉及肝脾,實證為膀胱濕熱,肝郁氣滯,虛證為脾腎虧虛。石恩駿治療該疾,一般以魚腥草單味藥即能獲效,常囑患者自購大量鮮品,不拘量長期服用,可煎湯服或加少量陳醋涼拌直接服用,但不可加姜、蔥、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多數病例可獲痊癒。少數頑纏者亦常配合辨證湯藥同治,如膀胱濕熱配合八正散,肝郁氣滯配合龍膽瀉肝湯;脾腎氣虛配合補中益氣湯;腎陰虧虛配合知柏地黃湯等,堅持治療,常能徹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