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中醫才能稱得上「鐵桿中醫」。一名中醫藥大學生要成為一位能辨證論治的中醫師,至少需要10年臨床實踐,這是筆者的經驗。如果遇到好的導師,或中醫氛圍濃厚的單位,就有可能是下一個名中醫。相反,這個人就可能是又一個「棄中從西」或退出中醫事業的人。這使得「鐵桿中醫」隊伍逐漸「後續乏人」,有的中醫醫院甚至出現「斷鏈」現象。
這一現象再次提醒,中醫醫院需要重視培養「鐵桿中醫」,其發展離不開「鐵桿中醫」。怎樣才能讓中醫醫院「鐵桿中醫」隊伍不出現「斷鏈」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提升純中醫的單位地位、社會地位,包括工資待遇等,讓純中醫成為一種眾人嚮往的職業。目前,大多數的地方,純中醫的收入及社會重視程度遠不足於西醫的任何一個科室人員,使得願意從事純中醫的人員逐漸減少。
第二,建立「鐵桿中醫」培養機制,鼓勵更多的中青年中醫師加入純中醫隊伍。最好要實行老、中、青三代純中醫「手把手」的傳承模式。特別要引導「鐵桿中醫」對像具備終生學習、時刻學習的思想,尤其不要讓其以「付出與回報相等衡」來評價自己的勞動價值。
第三,必須讓純中醫達到「用療效說話」。特別是中青年中醫師,老中醫在引導、指導時,最主要的是要讓其看到中醫實實在在的療效,以及用純中醫治好病人後的成就感。這相當於為願意終生從事純中醫的人「洗腦」,不再迷信中醫。
第四,純中醫在院內要時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古人云,「人非聖賢」。醫生是人不是神,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老中醫不能耍「教條主義」,更不能「倚老賣老」,當學生或者中青年中醫師有什麼疑問及提出自己的「錯誤」時,要正確對待,並走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境界。醫學、中醫學還有許多人類未知的東西,誰都不敢保證百分百,自始至終培養中醫師的謙虛謹慎態度。
第五,養成善於讀書、看報、寫作習慣。純中醫的發展來自一代又一代的中醫人勤學和傳承,在學習別人無私的經驗中成長,在無私的傳承自己的經驗中獲得快樂。這就需要培養純中醫的學習、寫作能力,有人認為「中醫應該學者化」,有人認為「中醫不應該是普通技術員,而是嚴謹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再次提醒中醫是「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的職業。
若中醫醫院的「鐵桿中醫」培養達到上述方式方法,「鐵桿中醫」這根「傳承棒」就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中醫事業的明天自然會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