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1
王某,女,79歲。於2015年7月24日初診。
病史:3月前因穿衣用力不當,右肩部出現「嘎巴」聲,同時疼痛難忍。X線片顯示右肩胛部軟組織及骨質結構未見異常。當時給服止痛劑,繃帶掛臂,減少局部活動等對症處理,急性疼痛緩解但至今未能痊癒。刻下右背肩胛酸痛,夜間影響入睡,右上臂晨起僵硬,腫脹月餘,身倦乏力,咳嗽少痰(有慢性咳喘史),食慾、睡眠尚可,大便偏干。舌尖邊紅苔白,脈細數滑。
方藥:紫菀12克,杏仁12克,生曬參15克,黃芪30克,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宣木瓜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廣木香6克,桑枝30克,白芷12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
藥服3劑,右臂肩胛疼痛減輕,減少了原服止痛劑,藥盡7劑疼痛大減,停止服止痛劑。共服14劑,右臂肩胛區疼痛基本消失,僅在右臂上舉時有微痛感,右上臂晨起僵硬、腫脹消失。
按:該例肩背臂胛經治無效,痛已3月餘。筆者幸讀2015年5月28日《中國中醫藥報》發表《運氣證治方紫菀湯》一文,以及該報2015年7月9日發表的《也談紫菀湯運氣證治》一文受到啟迪。初看紫菀湯,與其病不相干系,但經仔細思考,紫菀湯是《三因極一病症方論》一首運氣方,「治肺虛感熱,咳嗽喘滿,自汗衄血,肩背瞀重(疼痛腫脹),血便注下;或腦戶連囟頂痛,發熱口瘡,心痛。」是肺及肺經病證呈現。本案患者脈細弦滑數,舌尖邊紅,是火熱薰肺傷津之佐證,適逢今年中運金氣不及,符合「肺金自餒,火乘其敝」的運氣病機,證方機理如扣,用之自然取放。
病案2
岳某,女,53歲。於2015年7月20日初診。
病史:氣喘、胸悶時輕時重40餘年,今年6、7月以來較前加重,多於凌晨4、5點鐘發作。同時伴咳嗽,咯白色泡沫痰,頭痛,煩躁,手足心熱,背部怕涼,大便易乾燥。脈象沉細滑數,舌苔白花剝中心少苔。
方藥:杏仁12克,紫菀12克,黨參30克,炙黃芪30克,炙麻黃7克,桑白皮12克,白芍12克,款冬12克,蘇子12克,白果12克,黃芩12克,甘草6克,地龍12克,露蜂房7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茯苓12克。14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
二診(2015年8月3日):患者訴說自己十多年哮喘發作有輕有重,但從未有休止過,僅服藥14劑,已有10天末發病,要求再服。以前方略行增減服7劑以鞏固療效。
按:該例患者為哮喘患者。運氣病機;乙未歲四之氣,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少陽火,中見金運。火勝金,畏火臨,濕熱氣騰,失於肅降,而氣喘加重,治用運氣證治方紫菀湯。患者脈數,頭痛,煩躁,背冷為寒熱郁肺所致,故合入定喘湯加減以開郁宣肺。
紫菀湯是一首清補並用之劑,補有人參、黃芪;瀉有地骨皮、桑白皮為瀉白散方之主藥。《成方便讀》云「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氣降則火自除也。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養胃,清中有補,寓補於清,雖清肺而仍固本耳。」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故用紫菀、杏仁之苦以降氣。紫菀湯為清補並用,但以清為主,具體表現為清肺(喘咳,肩背痛,瞀重,鼽嚏,頭痛)、清胃(口瘡,心痛,便血注下)。在時運上,金運不及,火熱乘肺為應用要點。有關紫菀湯方義,清代醫家繆問和近代王旭高有精闢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