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德為先

醫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的德行和操守。醫德是醫生的靈魂,它貫穿於醫療行為的始終,體現於醫療活動的全過程。只有醫德高尚的人,才能彰顯其醫術的價值,發揮最大的醫療效果,贏得社會的尊重。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從古至今,那些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為人傳誦的醫生,更是不乏其人,如古代的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近代的孔伯華、施今墨,現代的林巧稚、郎景和、顧順華、桂希恩、李恆英等,都是我們醫界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在他(她)們的身上,展現出了醫生的仁心仁術,都有如下共同特點:

一是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如唐代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並將其傳世著作,命名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要求每個醫生在診治病人時,都應「先發大慈惻隱之心……皆如至親之至」。又如2007年全國十大醫德楷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郎景和教授曾說過: 「醫生的第一張處方應該是關愛。」這些醫德的楷模,始終保持對醫學人文的眷顧,展示了更加完美的白衣天使形象,追求著醫學的理想境界。

二是醫術精湛,不斷進取。為了救治病人,他們總是刻苦鑽研業務,在醫療實踐中,不斷總結研究。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探索疾病的變化規律,做到窮究其因,洞悉其理,精選其治,追求最佳醫療效果。學無止境,醫無止境,「學至乎沒而後止」,故歷代醫家都把「業精」、「醫誠」作為重要的醫德標準。如不鑽研業務,淺嘗輒止,醫術不精,反增其害,醫者難辭其咎。誠如清·吳塘在《溫病條辨·自序》中所說:「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三是仁心仁術,廉潔自律。醫為仁術,必當有仁心大愛,才能懷有對病人高度的同情與關愛及對病情變化的深入思考,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臨證之際,如有雜念或為利益所惑,治病不能專注,極易錯失良機,失去最佳治療選擇。正如宋代醫家劉昉在《幼幼新書·自序》中所說:「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唐代孫思邈亦諄諄告誡醫者:「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

筆者從1963年從醫至今,歷經半個世紀。臨床用藥擇方,常秉持三條原則,一是安全,二是求效,三是價廉。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謹遵《內經》所言,用藥審慎,「無盛盛,無虛虛」、「以平為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盡量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的影響,確保病人生命安全,不開「太平藥」、安慰劑,謹察病機所在,正確施治,爭取最佳治療效果。對不同治療方案及方藥的選擇,在確保安全及療效的前提下,盡量使用廉價有效的藥品,減少不必要的昂貴檢查,以減輕患者負擔,增加病人的依從性,從而取得醫患雙方的最佳配合。這種臨床思維,應該說是我們大多數醫生的共識。

但是,在我們醫療隊伍中,也有少數醫務人員,為名所惑,為利所驅,醫德淪喪,失去操守,出現了一些不應發生的醫療行為,其表現甚多,尤其在醫生對病人開單、檢查、治療的選擇上,不僅能看到醫術,更能反映其醫德。這種人雖然為數不多,但後果嚴重,影響極壞,不但損害了患者的利益與健康,也玷污了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筆者相信,隨著國家各項衛生法規的深入貫徹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良好的醫德醫風必將蔚然成風,彰顯出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用醫生的仁心仁術,造福人類,讓人們更加健康,讓社會更加和諧。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