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該怎樣結合,至今尚存在爭議。中醫界近年來倡導蘭州裴正學教授等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中西醫結合理論和臨床實踐中,我們要準確把握中西醫之間的互補性和各自理論體系的獨立性,避免將西醫學思維方式和理念套用於中醫,以免對中醫學自身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在中醫辨證論治時首先需要明確:中醫學的「藏象」和西醫學組織器官的概念是有區別的,西醫診斷和中醫臟腑辨證定位不是對等的;而且,《傷寒論》以「六經」為辨證綱領,《溫病學》以衛、氣、營、血及上、中、下三焦為病位,如果忽視這種差異,依據西醫診斷去按圖索驥,讓中醫辨證論治「對號入座」,那麼會使中醫思維方式和理念西醫化,從而喪失自身的特色意義。
如中醫學「肝」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肝臟本身,它主要代表了肝臟在五行中屬木,主升發疏洩這種功能;中醫學的脾臟,實際上包含了整個胃腸道的消化功能。
所以,中醫辨證論治時確定病位就不一定和西醫診斷相一致,如中醫辨證肝炎(西醫診斷),屬脾胃濕熱的類型很多,故肝炎的中醫辨證病位不一定都在肝,不一定從肝論治,臨證常通過清利胃腸濕熱,以調理脾胃運化功能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但中醫初學者可能會被西醫診斷所誤導,就肝病去「治肝」。 還有臨床上常見的不經辨證論治,輕率選用中成藥。如將腫瘤病灶視作瘀阻,不考慮患者耐受力濫用活血化瘀藥;對發熱類疾病,不辨輕重選用苦寒清熱藥雙黃連、清開靈;心肌梗死、腦血栓類疾病,不分虛實靜滴川芎秦、丹參酮等,都是西醫學思維方式指導下的中醫藥治療。我們可否將這種方式的中西醫結合,稱之為「西化的中醫」?
中醫學的靈魂在於「理」、「法」與「悟」。中醫之「理」本於陰陽,陰陽二氣偏盛或偏衰是產生疾病的根由,「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黃帝內經》明確地提出了中醫辨證的要領。「法」在權變,從中醫病邪理論來說,「邪氣」本無方體,無定象,故治療當無成方。「悟」即是醫者妙識玄通,參透陰陽二氣升降出入,往復循環,生生不息之理,識大道之本體,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也。如上所述,若汲汲於西醫學之定位,忽視中醫學自身的特點,將使中醫之「理」、「法」、「悟」喪失而中醫之醫道漸滅。
應當肯定,給疾病一個準確的西醫診斷以定位,中醫辨證以定性,使中醫學理論科學化,規範化,中醫辨證論治有了規律可循,治療用藥針對性增強,便於學習,掌握和推廣運用。但由此產生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卻偏離了中醫學的基本精神,這是應當引起重視的。
因此,培養優秀的中醫人才,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關鍵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