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論都來源於實踐,並運用其理論來指導實踐,通過進一步實踐來證明其理論的真偽。《尚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素問》「滿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出現,則隨之出現了「相生」等理論,那麼五行相生等理論是來源於「五材說」嗎?或曰:「先有五材,後有五星,因此五行理論來源於五材說。」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誰出現的早晚,關鍵是五行理論是否來源於五材說,並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質疑五行理論來源於五材說,從相生始,以「金生水」為例,事實上大地之金能生水嗎?或曰,「挖井而生水」,難道沒有挖井之前就沒有水嗎?沒有金屬之前,江河之水從哪裡來的?沒有金屬之前,天上不下雨水嗎?沒有文字之前,江河照樣有水,天上照樣下雨。在普遍聯繫方面,大地之金屬能使氣候變涼嗎?在相剋方面,春天草木生長,大地之金屬能克(控制或抑制)其生長嗎?在相乘方面,大地之金屬有無氣?其旺盛之氣體現在哪裡?大地金屬之氣如何使木受到損害的?或曰:「砍伐者也」。《尚書》、《素問》的五行所指都是自然因素,如果是砍伐,這裡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在相侮方面,大地之草木侮金屬體現在哪裡?
顯然五材說不是五行理論根據的來源,因此相生之「生」作「滋生」解釋是不能成立的,是典型的望文生義。或曰,既然大地之金屬不能生水,那麼其「生」是什麼呢?金生水等所指是什麼呢?答曰:生者,出也;繼承也。徐灝注箋:「《廣雅》曰:『生,出也。』生與出同義,故此訓為進。」而「進」通「盡」。《列子·天瑞》:「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不知也。」張湛註:「進當為盡。此書盡字例多作進也。」殷敬順釋文:「進音盡。」《列子·黃帝》:「竭聰明,進智力。」《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魯一生一及。」何休註:「父死子繼曰生,兄死弟及曰及。」王安石《洪範傳》:「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剋也,所以相治也。」
上述證據不難看出,五行之相生之「生」在這裡是「繼位,前後相續」的意思,則符合《尚書》、《素問》五行的本意,因而木生火,火生土即木星之後是火星,火星之後是土星因而與五運六氣的規律相一致,更存在普遍聯繫,如木星即位則春溫暖而和風,繼而火星即位有夏之熱氣,火星之後繼而是土星即位而有長夏之濕氣,土星之後則為金星即位出現燥氣,金星之後則是水星即位而出現寒氣。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