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下)

第八,疾病的轉歸預後與四時天地之氣的變化密切關聯。臟腑病症中,肝膽病多在夏季好轉,秋季加重,冬季持穩,春季又好轉;心小腸病多在長夏好轉,冬季加重,春季持穩,夏季又多好轉;脾胃病多在秋季好轉,春夏季節加重,再到長夏時節又好轉;肺大腸病多在冬季好轉,夏季加重,秋季又多好轉;腎病多在春季好轉,夏秋加重,冬季又多好轉。要深刻理解疾病的轉歸預後規律及其內在機制,掌握四時陰陽盛衰消長規律及其機制無疑是一個基本前提。

第九,養生防病學倡導「順四時而適寒暑」原則。《素問·氣通天論》說:春三月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要領會中醫養生防病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就必須懂得四時陰陽的盛衰消長及其升降沉浮規律機制。

第十,辨證論治思想深刻滲透著法象四時陰陽升降沉浮及其陰陽勝克制化機制理論。臟腑論治理論中,肝臟系統病症強調氣機的疏洩,心臟系統病症強調氣機的通利,肺臟系統疾病強調氣機的肅降,腎臟系統疾病強調氣機的封藏,脾臟系統強調氣機的升降平衡,臟腑疾病的這些論治思想本質上都是基於四時陰陽五行之氣盛衰消長及其升降沉浮理論的。傷寒六經病症中,太陽病以發表驅邪為原則,陽明病以清下通裡為原則,少陽病以和解陰陽為原則,太陰病以溫中通裡為原則,少陰病以溫中發表為原則,厥陰病以溫中和解為法。《素問·髒氣法時論》說:「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要準確理解臟腑六經疾病的這些辨證論治思想原則,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四時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文化背景。

第十一,經絡辨證論治需要謹守晝夜四時陰陽之氣升降沉浮的原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經絡之氣晝夜四時陰陽之氣的升降沉浮而通行表裡內外,邪氣也隨晝夜四時經絡之氣的升降沉浮而流行表裡內外。高明的經絡辨證論治首先需要謹守晝夜四時陰陽之氣升降沉浮的原則,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第十二,人體後天生命的存續維繫根本上依賴天地四時之氣的養化調節。《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四時之氣通過化生水谷飲食,調節衣飾起居等多種途徑影響乃至決定人體後天生命活動及其存續狀態。而水谷飲食的有效獲取需要正確把握天地四時氣候特點,衣飾起居的捨取同樣關乎天地四時氣候因素。

天文地理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語人之疾病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天地四時之氣對人類生命生活的影響如此深遠廣泛,所以人類要維護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質量,並向宇宙展現和證明其超凡的智慧創造能力,一個根本迫切的任務就是認知總結天地四時之氣的演化變遷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萬物的機制規律。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深厚的天文地理學知識是把握天地四時之氣演化變遷規律及其造化自然界生命萬物機制規律的基礎。要真正學好用好,並發展提高中醫學,除了必須詳細瞭解人類生命本身之外,還必須懂得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知識。

李時珍說:「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登涉。」生活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天地四時之氣形成變遷規律及其致病之道,才可能讓人的心身生命活動在複雜萬變的天地自然界中度盡其天年之數。

所以《素問·移精變氣論》說:「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菱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考察《黃帝內經》,其中一半以上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氣象曆法,以及陰陽五行六氣學說等內容。再考究信史以來中醫學兩千多年的發展之路,也會發現凡在中醫學理論思想上有所突破、有所貢獻的中醫學大家,他們幾乎都具備深厚的天文地理學、氣象曆法學,以及以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等為核心的易道文化知識背景。

如張仲景為舉孝廉出身,博覽群書,精通天文曆法及易道之學;華佗早年遊學四方,兼通數經,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皇甫謐以博學聞名於史,天文地理,易道無不精通;孫思邈精通諸子百家,深於老莊道家之學;葛洪究覽典籍,精通天文歷算以及易道之學;李東垣早年師從名儒翰林學士王若虛、馮叔獻學習儒學經史以及宋明理學,有深厚的先秦宋明哲學理論思想基礎;朱丹溪早年應科舉考試,鑽研儒道經典,35歲又師從理學家許謙,直到43歲才從羅知悌學醫;張景岳精通宋明理學,與天文、音律、兵法之學也深有研究;趙獻可同樣精通宋明理學,於易理尤精;李中梓以《易》起家,能「洞乾坤辟直」之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