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屬於中醫學的「腸澼」、「久痢」、「髒毒」、「腸風下血」、「血痢」、「滯下」等範疇。中醫認為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及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所引起。《素問·太陰陽明論》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趁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其治療,應按臨床不同證型辨證施治。

濕熱下注型

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中有黏液膿血,裡急後重。治宜清熱燥濕,輔以止血止瀉。

處方:白頭翁30克,五倍子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赤石脂30克,槐花30克。水煎服。

加減:血多加地榆炭15克;黏液多加乳香、沒藥各10克;久病體虛加黃芪、黨參、五味子各30克;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

下元虛寒型

臨床主要表現四肢不溫,久瀉滑脫不禁,大便中仍有膿血黏液。治宜溫補下元,收澀固脫。處方:炮姜炭10克,赤石脂30克,訶子肉15克,肉豆蔻(去油)10克,檳榔炭10克,海螵蛸15克。水煎服。

單方驗方

1、雲南白藥,每次服0.2克,每日服3次,3~10天為1療程。

2、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紅籐30克,穿心蓮30克,黃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溫度在30℃~40℃時作保留灌腸。保留8小時以上療效更佳。

3、錫類散,每次口服2支,開水吞服,空腹服,每日服3次。臨睡前又用錫類散3~4支,加溫開水40毫升混和,作保留灌腸。本方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潰瘍面,控制炎症,促進癒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