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病在太陰陽明

案 例


柳某,男,76歲。2010年4月13日初診。

患「前列腺增生」10餘年,尿細、尿不暢。近1周尿不暢加重,伴尿痛、尿不盡,小便時常有大便出,夜尿4~5次,口中和。舌苔白微膩,脈沉細。辨六經屬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屬甘姜苓術湯合當歸赤小豆散合蒲灰散去滑石加薏苡仁、血余炭、桑螵蛸證。處方:蒼朮18克,茯苓15克,乾薑10克,炙甘草6克,炒蒲黃1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血余炭10克,桑螵蛸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4月20日二診:諸症減輕,小便較前暢利,進餐後尿頻明顯,小便時已無大便出,但仍有想要大便的感覺,夜尿3~4次,無明顯汗出。舌苔白,脈沉細。上方加益智仁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4月27日三診:尿不暢明顯好轉,尿痛漸不明顯,中午及晚餐後尚有尿頻,口乾不明顯,夜尿2次。舌苔白,脈細。上方去生薏苡仁,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1日四診:近來除尿細外,無明顯不適,口中和,睡眠易醒。上方加菖蒲10克,7劑,水煎服。囑服完7劑後即可停藥,怡情養生。

體 會

淋證,習慣有「五淋」之分,虛則補益,實則清利,此為常用治法。而從寒濕論治者,方書載之較少。本案中,馮世綸著重從寒濕論治,取得較好療效。

關於甘姜苓術湯方證

甘姜苓術湯見於《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第16條:「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馮世綸將本方證歸於太陰病,在《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也指出本方證的辨證要點為「腰冷重小便自利者。」這裡所說的「小便自利」並非指小便正常,而是一病理性名詞,意指「尿頻」或「尿失禁」。其發生機理與「小便不利」相同,只是臨床表現有別而已。正如日本人尾台榕堂在《類聚方廣義》中所說:「『小便自利』猶曰『不禁』。術、附子、茯苓皆治小便不利、自利,猶桂、麻治無汗、自汗。」馮世綸臨證常以本方治療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療小便異常而伴見腰酸痛、口中和者。推而廣之,小便異常病變,如尿頻、遺尿、尿不盡、尿不暢等,如屬寒濕內滯,口中和者,即使無腰酸、腰痛,馮世綸也多以此方治療。舌苔白膩者,常以蒼朮易白朮。並且通常會合用治療太陰病「諸瘡有癰膿惡血者」之赤小豆當歸散。

關於蒲灰散方證

蒲灰散方證見於《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第12條:「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本方證方書少有論及,馮世綸將其歸於陽明病,認為蒲灰散具有治療濕熱下注致小便艱澀不利或見尿血者。蒲灰散由蒲灰和滑石兩味藥組成,藥房中不備蒲灰,馮世綸常以蒲黃代替。

對本案辨證論治的梳理

本案上有口中和,下有尿頻、尿不暢、大便時出,舌苔見白膩,脈見沉細,一派裡陰證,辨為太陰無疑。但近1周新增尿痛,仍考慮合有陽明裡熱。故辨六經屬於太陰、陽明合病。首診方選用甘姜苓術湯合當歸赤小豆散,祛太陰寒濕,通利小便。舌苔白微膩,方中選用蒼朮而未用白朮。合蒲灰散,清利陽明濕熱,方中未用滑石而代以生薏苡仁,且輔以血余炭。加桑螵蛸者,意在收攝。二診加益智仁,加強溫化收攝之功。三診去生薏苡仁,減小清利陽明之功,因尿痛漸減。四診加菖蒲意在化濕,也在安神。前後四診,處方井然有序,收效也在意料之中。

或問:「甘姜苓術湯和五苓散同治尿頻,二方證有何區別?」答曰:「一治太陰,一治太陽、太陰、陽明合病,陰陽自有不同,何須細加鑒別!」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