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植山辨治蕁麻疹三法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臨床上由於患者體質不一,疾病發展階段不同,對於此種疾病不可一概而論。筆者老師顧植山教授通過仔細辨證,精妙處方,常常取得顯著效果。今列舉他用解表祛風法、表裡雙解法、養血祛風法三法治療蕁麻疹的典型醫案如下。

解表祛風法

王某,女,42歲,2010年5月15日初診。原有皮膚過敏史,近3日急性發作,全身起紅色風團,奇癢,時隱時現,舌紅苔白,脈浮。方用葛根湯原方:粉葛根60克(先煎),淨麻黃10克(先煎去沫),川桂枝10克,赤芍葯15克,炙甘草10克,大紅棗8克(掰)。5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8日二診:患者喜曰:一劑癢止,二劑疹退,三劑而愈,後兩劑未服。

按:患者皮膚奇癢,色紅,脈象皆浮,可辨其邪毒仍在肌表。在治療上遵循「其在表者汗而發之」的原則,使得客於肌表之邪隨汗而解。顧植山在用藥上選擇了葛根湯,該方由桂枝湯加葛根、麻黃組成,以葛根為君。《神農本草經》記載:「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桂枝湯中加麻黃,發汗解表;配芍葯斂陰和營之中勿使過汗。全方共奏解肌,宣散,和營,祛毒之效。《桂亭醫事小言》曰:「凡人身瘡癤痤痱……一旦欲達肌表,當以葛根湯為佳。」 信也。

表裡雙解法

黃某,女,27歲,2008年7月17日初診。患者軀幹、四肢出現紅色風團半月餘。刻下症見:風團色紅,癢,口乾飲多,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脈數。方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西防風10克,制川軍10克(後下),玄明粉5克(沖服),荊芥穗10克,淨麻黃6克(先煎去沫),炒山梔10克,杭白芍15克,連翹殼10克,炒黃芩10克,生石膏15克(先煎),粉甘草6克,玉桔梗6克,炒當歸10克,大川芎10克,飛滑石15克(包煎),生白朮15克,薄荷葉5克(後下),白蒺藜15克。7劑,水煎服。

2008年7月24日二診:風團癢明顯減輕,口乾好轉,大便正常,舌苔黃厚減退。內熱正退,效不更方,去玄明粉,改制川軍為6克,不後下,再進7劑。隨訪余症皆除。

按:患者口乾飲多,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脈數可辨其邪毒已入裡化熱了,治療應表裡兼顧。方用防風通聖散加白蒺藜。防風通聖散首載於劉河間的《宣明論》,為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裡俱熱而設,是治療皮膚類疾病的常用方劑。方中麻黃、連翹、薄荷、防風、荊芥解表祛風;梔子、石膏、黃芩、滑石、桔梗洩三焦火邪;大黃、芒硝使熱從大便去;當歸、川芎、白朮扶正祛邪。加一味白蒺藜是為了加強祛風止癢之效。

養血祛風法

秦某,男,72歲,2008年6月19日初診。患者身起蒼白色風團,晝癢夜輕,皮膚乾燥,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有高血壓、前列腺增生病史。方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全當歸10克,杭白芍10克,干生地10克,大川芎6克,杜紅花10克,桃仁泥10克,上綿芪20克,制首烏10克,粉甘草6克,白蒺藜10克,西防風6克,荊芥穗6克。7劑,水煎服。

2008年6月26日二診:癢大減,風團未再發,精神好轉。以上方加減服21劑,病癒。停藥半年未復發。

按:患者年事已高且素體虛弱,本證瘙癢雖與風有關,但以虛為本。故本案要以治虛為主,兼以祛風。方用當歸飲子。當歸飲子出自《證治準繩》,是治療皮膚「疥瘡、風癬、濕毒、燥癢」的常用方劑。方中四物湯補血養血活血,滋陰潤燥,使「血行風自滅」,首烏不寒不燥,能滋補肝腎,養血潤膚;黃芪補益中氣升陽,使氣旺以助血行達肌表,且能益衛氣;方中有3味散風之藥,荊芥、防風溫而不燥,偏入血分,善解血中之風,白蒺藜祛風偏於補肝腎。此方正合本案病機。故在臨床上要「謹守病機,各司其所」才能做到方隨發出,法隨症變。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