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思維方式」解讀

中醫思維方式的建構深受中國哲學及傳統文化的影響,中醫藥理論是在中國哲學指導下的獨特思維方式的闡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思維方式具有情感思維的昇華、經驗思維的總結以及形象思維的智慧。對於中醫思維方式的研究,從來都不應僅僅局限在醫學的範疇之內,而應將社會環境的變遷和思維方式的演變共同納入研究範圍。

醫療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保障體系,成為深入的社會物質基礎和哲學思想方面來考慮中西醫學參與全球化進程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針對中醫與西醫的差異,於是便出現了「中醫思維方式」「西醫思維方式」等在意識思維層面體現二者對比特點的新詞。

筆者從中醫思維方式的產生談起,詳細介紹中醫思維方式的特徵,旨在將「中醫思維方式」一詞的內涵解釋清楚,從而方便行業內外的研究者瞭解到,一種醫學的思維方式並非獨立於社會生活之外存在,其產生與發展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物質條件有著緊密的聯繫。試以此文拋磚引玉,與其他同仁共同探討研究,為中西方醫學的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中醫藥理論具有典型的東方式思維模式

實踐方式是思維方式的基礎與源泉,實踐方式決定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依賴於實踐方式。系統化的中醫理論是古代醫家在當時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取了當時哲學、地理、天文等諸多學科的先進成果,對當時臨床實踐的一次大的理論總結,它歸根結底是實踐的產物,同時又經過了幾千年實踐的檢驗。

中醫藥理論具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特有思維方式是建立在中國哲學思維模式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哲學幾千年來是一脈相承的,先秦文化的異常繁榮基本確立了中華文化的基調。後來的獨尊儒術,道家和道教的興起,印傳佛教的中國本土化改造,以及宋明理學的興盛……凡此種種,俱不離經。可以發現,秦漢之後的哲學發展,只是對先秦哲學的交融整合,即使作為外來的佛教也不可避免地被本土哲學改造為中國特色的「禪」。但正是這些漫不經心的融合交織,產生了哲學上的重大創新。

中醫學的發展也是這樣,理論的誕生推進了臨床的發展,而每一次重大理論的創新都是在同哲學思想的整合中帶動的。中醫學的生物醫學屬性是在天人合一觀念、整體辨證理念、自然中和思想、自穩自律和機轉規律、混沌思維、意象思維的中國哲學思想指導下,結合了對人體病理生理的生物學認識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思維模式是建立在中國哲學思維模式基礎上的。中醫學每一個理論的產生大都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指導,如藏象理論、腎命理論、樞機理論、四氣五味理論、君臣佐使理論,以及治則治法理論、預防養生理論等,難怪乎先人徑直把《黃帝內經》當作先秦哲學著作。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還原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幾乎所有中醫理論的根源。也就是說,在哲學中,我們總能夠在後者身上覓到前者的影子,而在中醫理論的每一次突破中,我們也總能尋到一脈相承的東西。這實際上就是中醫學發展的軌跡。

  中醫思維方式具有情感思維的昇華

情感思維是在人類與自身生存「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在思維的過程方面,情感思維並不具有邏輯思維那樣明確的思維規則、思維程序和思維方法;在思維的結果方面也不具有邏輯思維那樣的清晰性、準確性和可傳達性,而是體悟式的、隱晦的,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情感思維中,主體與客體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交融,彼此滲透的。主體從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出發,將自己的體驗、情感不自覺地賦予並加在客體上。

由於中醫理論形成初期所在的社會環境沒有發達的科技水平和文明,先人所感知到的現象、形式也就是事物的全部。由於現象或形式就是事物的全部,任何符號、標記與那一實在的事物相等同,所以任何畫像、任何再現都是與其原型的本性、屬性、生命「互滲」。由於原型和肖像之間的神秘結合,由於那種用互滲來表現的結合,肖像就是原型。

中醫藥理論產生於生產力並不發達的社會背景下,古人通過自身與環境間的溝通體悟,產生了粗疏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並將此推演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樸素的陰陽五行哲學將古人的生活環境歸納為幾個方面,同時古人將對自身的認識與樸素的哲學相結合,如在掌握了簡單知識的基礎上,將臟腑器官、季節氣候、晝夜晨昏、時間方位等與五行相對應,從而出現五臟六腑、五時、五方、五運六氣等。這類知識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點,如果缺乏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中醫藥理論中的相當部分內容都會給人晦澀、神秘甚至難以理解的感覺。

  中醫思維方式體現經驗思維的總結

經驗思維始於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並在他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中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交往活動等一切人類的活動中仍然起著別的思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人的生活是不斷從「歷史」出發而前行的,而「經驗思維」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為人們的思維活動提供一個堅強的經驗事實參照,從而為人建構、規劃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經驗保證,使得人類每前進一步的生活都與歷史具有可感的聯繫性。但是,由於經驗思維依賴於經驗知識,以經驗知識為基礎,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經驗知識本身的特點的限制。所以,經驗思維本質上是一種面向過去的思維,是一種典型的後饋思維,帶有明顯的局限性。

古代醫家對人體生理、病理、中藥性味、診療方法的認識都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而成的。與現代醫學的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道路截然不同,中醫先人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實驗的條件,所有診療經驗均是建立在探索的基礎上的,其中不乏經典,沿用千年而歷久彌新。

  中醫思維方式反射形象思維的智慧

形象思維是一種寓於形象的思維,即用形象來思維,「形象是其材料的基礎」。在思維活動中,輸入大腦的是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單元,如顏色、形狀、線條、圖形和符號等,有時,甚至是一些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幻影和情節,而「每一個形象」都成為一個界限分明的單位。

中醫理論中最典型的形象思維代表就是「陰陽」,它代表了醫家對於人體相反相成兩面作用的理解;臟腑的功能,也根據相應的陰陽、五行類屬而推想為與其對應物質的相類作用;至於由外界環境改變而聯想至內在臟腑生理、病理變化,以及身體髮膚外竅等的改變推知內在臟腑的狀況,亦是形象思維的功勞。

  中醫思維方式的延續性與社會歷史環境不可分割

中國古代哲學在發展上具有明顯的相承性,它所體現、反映的諸多觀點為中醫理論提供了前期的建立依據。在古代哲學影響下所建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相應的借鑒入中醫藥的具體診療原則和措施。如陰陽觀點、五行分類、五運六氣等樸素哲學觀點均在中醫理論中與人體生理、病理情況相對應,這便是社會哲學在醫學理論上留下的痕跡。因而,哲學發展的相承性也會帶來醫學理論發展的相承性。在指導思想的一脈相承下,沒有出現理論的斷裂和裂變,從而形成了中醫學幾千年來系統而有序的發展史,使之沒有在歷史長河中湮沒,這正是中醫學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理解中醫學與西方醫學之間為何有如此明顯的差異,是在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共同影響下產生的結果。

既然中醫思維方式是構建於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之上的,那麼對於它的研究,就應放在更宏觀的角度:社會歷史的變遷和思維方式的演變,都應納入研究者的研究範圍;同時,也要明確,中醫的傳承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對於中醫接班人的培養,更應以培養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點,只有保證中國文化的土壤肥沃,才能讓中醫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