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一定要下真功夫

近日報載,中醫院高樓林立,設備齊全,就是缺人。一位院長說:「該有的我們都有了,就是差人」。筆者認為,中醫目前不僅乏人而且乏術,現將本人對中醫現狀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揣荒陋,略陳管見,冀師者同道賜教。

  中醫特色漸失 傳承和發展滯後

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名醫輩出,著作如林,醫和觀齊桓面色而治未病;扁鵲為虢太子針治屍厥以起死回生;華佗創麻沸散而開剖顱術先河;張仲景著《傷寒論》始為醫門之萬世規矩準繩,史稱「醫聖」;孫思邈寫《千金要方》,人稱「藥王」;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還有近年來中醫參與抗擊「非典」、防治「禽流感」等,均彰顯了濟世活人之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對中醫的扶持,其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如各縣中醫院的建立,中醫藥院校的規模擴大等更是有目共睹的。在中醫事業發展、中醫學術傳承及人才培養上,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等著名專家學者不遺餘力地鼓與呼,嘔心瀝血,其精神和苦心令人感動。總之,中醫事業的光輝歷史和長足的進步的確是令人鼓舞的。

然而,中醫的發展振興雖然成績不小,但還有諸多值得憂慮之處,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冷靜地思考中醫的現狀。

目前一些中醫院是樓房越蓋越高,現代化設備越來越昂貴,但中醫人員的基本素質和技術水平卻是越來越跟不上。患者並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中醫特色診療,中醫西化嚴重,或中醫師棄中學西,病人在西醫院是輸液治療,而到了中醫院仍然是吊瓶,看真正的中醫難,普遍存在。

除了輸液外,再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嗎?中醫經典湯方的辨證施治、豐富多樣的外治術以及針灸、放血割治等等特色療法都到哪裡去了?現在的中醫西化、中醫邊緣化已經影響到中醫的各個技術職稱層面的醫生了,如我所認識的一位中醫主任醫師就從來不開中藥處方,說:「中醫不掙錢,也沒啥效,還是用西藥掙錢多,見效快」,這種思潮實際上代表了目前部分中醫師的觀點。

而事實上,中醫經典經方臨證用好了,是非常有效的。不少中醫師臨床不用中醫辨證論治學術思想而是跟著西醫的思維走,見炎症就用清熱解毒藥,見病毒感染就用所謂的中藥抗病毒藥。還有中醫師治療主要以西藥為主,用中藥也只是個點綴,名曰中西醫結合,實則為中西醫湊合。中醫院臨床遇到慢性疑難病或重症,不是首先以「能中不西」的角度從中醫思維角度辨治,而是首先套用西醫診療方法,實在不行了才考慮用中醫試試。如此,中醫學術如何提高?臨床經驗如何積累?

綜上所述,中醫的傳承和發展的滯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中醫人唯一要做的,那就是下工夫「讀經典,做臨床」,提高中醫療效。而中醫療效的根基就是經典經方,只有提升中醫療效,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讀經典 多臨證

那麼如何傳承中醫學術,學用經方,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呢?

第一,要立志。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委任在肩,決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來學研《傷寒論》等中醫經典著作,經典是中醫的根基,夯實根基,根深才能葉茂。

第二,要多臨證。多用經方臨證,多總結。學習經典也好,學習老師的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同道的診療方法也好,最終是落實在臨床療效上。提高中醫療效,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諸如對經典的熟諳,對六經辨證的理解,方證辨證的精細,對病情分析的全面透徹程度,患者的體質依從性,及煎取法、藥後護理調攝等等,都需要醫者認真觀察、思考和感悟,多用經方臨證,多實踐,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第三,重視經方人才培養。傳承中醫經方學術,可採取院校培養,跟師帶徒,自學等多個方面,但無論採取哪種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矢志不渝堅忍不拔地熟讀經典。

第四,多拜名師和明師。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把自己的治學方法,臨床經驗,用藥技巧及感悟體會等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授人以漁」,老師的經驗來之不易,能傾囊相授和盤托出,實屬難能可貴,學生就一定要尊師重教,百倍珍惜,以優異成績報答老師之恩。

第五,多交同道益友。以同道相互切磋為羽翼。中醫同道,志同道合,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各種學術思想和觀點都有所長,切勿互相詆毀。藥王孫思邈說過:「凡有一技之長者,必百計以求之」,這種虛懷若谷的謙遜求學精神是值得每一個中醫人學習的。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