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陽陵、承漿治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臨床實踐發現,治療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一般取穴較多,如內關、足三里、中脘等。但唯取陽陵泉穴或承漿穴見較快,療效高。一般在30秒~1分鐘,症狀即可緩解,患者頓感輕鬆。

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是由於賁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幽門括約肌關閉功能不全,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食道,刺激黏膜引起的炎症。主症為胃脘、胸骨後燒灼性疼痛不適,吐酸、吞酸,胃脘脹滿,呃逆反酸。本病常與慢性胃炎、胃潰瘍並存,也可單獨存在。屬於中醫反胃、吐酸、胃脘痛等範疇。

中醫認為胃與脾相表裡,食道下連胃,脾胃功能與肝疏洩相關。因此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發病與肝脾關係密切。本病與飲食不節,思慮傷脾,氣怒傷肝,煙酒刺激,脾胃運化失調,胃氣上逆有關。

辨證要點

1.肝胃不和 胃脘、兩肋脹滿,噯氣反酸,胃脘或食道熱灼感,心煩易躁,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眩。

2.陰虛胃熱 口乾口苦,心煩易躁,口腔異味,胸脘脹滿,熱灼感時時發作,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3.瘀滯化熱 噯氣嘈雜,胃脘脹痛,口腔異味,飯後熱灼感,隱痛不適,舌質淡紅,脈細數。

治療要點

1.治療原則:疏肝理氣,降逆和胃,除濕化痰,制酸止痛。

2.以肝膽經、任脈等經絡取穴為主。第一穴:陽陵泉穴,適於肝胃不和證型。第二穴:承漿穴,適於陰虛胃熱、瘀滯化熱證型。用毫針治療。

操作方法

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虛證兼具,用平補平瀉法。根據病情,靈活取施。

陽陵泉穴 令患者坐位或仰臥位,找準穴位,常規皮膚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直刺陽陵泉穴,得氣後,用提插捻轉瀉法治療。使患者局部出現酸、脹、麻重感,向下擴散。留針30~40分鐘,期間,每10分鐘捻轉1次。每日1次,輕者7天為1療程,重者需2個療程。

承漿穴 令患者坐位或仰臥位,找準穴位,常規皮膚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平刺承漿穴,得氣後,實證,用提插捻轉瀉法治療。虛證,用補法捻轉治療。留針30~40分鐘,期間,每10分鐘捻轉1次。每日1次,輕者7天為1療程,重者需2個療程。

病案舉例

驗案1 呃逆(肝胃不和)

侯某,女,76歲,工人,2008年4月10初診。患者訴燒心,反酸反覆發作4~5年,加重1天。4、5年來,每因著急、生氣,飲食不節,藥物刺激等,誘發燒心反酸,重時,胸骨後至咽部,熱灼感,呃氣反酸,胸脘脹滿,口乾口苦,心煩意亂。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多次服用奧美拉唑,雷尼替丁,維U顛茄鋁等,初用有效,再服作用不大。來診時,胃脘、胸骨後熱灼感,上腹胃脘脹滿,噯氣頻發,心煩意亂,容易激動,心神不安,大便略秘,舌淡紅,苔薄微黃,脈弦滑,左關大。

證為肝胃不和,胃氣上逆,治宜疏肝和胃,降逆行氣,選陽陵泉單穴針刺。

令患者側臥位,取左側陽陵泉,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1寸半不銹鋼毫針,直刺陽陵泉穴,深為1寸許,麻至足趾,用瀉法捻轉,心神不安,隨即減輕,持續捻轉約2分鐘,諸症逐漸緩解,每10分鐘捻轉1次,留針40分鐘,每日1次,連針10餘次,針後隨訪兩月餘,未反覆。

按: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具有平肝膽沖逆、清熱除煩之功,使肝膽之氣平,而胃氣下降,故針後胸脘熱灼感、反酸即刻緩解,胸脘脹滿、心煩意亂、心神不安也隨之消失。由此可知,陽陵泉穴單穴針刺,治療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療效是顯著的。查閱文獻,尚未報道。因此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驗案2 反流性胃食管炎(飲食不節)

賈某,女,45歲,2008年9月1日初診。胸骨後熱灼感2年,加重2天。2年前,常因業務工作,情緒緊張、勞累,接待飲酒、嗜辣、飲食不節,而發生胸骨後熱灼感,病伴隨有嗝氣反酸,飯後上腹胃脘脹滿。2天前,因參加婚宴,病情加重,三餐後1小時,胸骨後熱灼感至咽部,重時伴有心煩意亂。某三甲醫院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曾服用雙金胃腸膠囊,而胸骨後熱灼感反加重。來診時,仍胸骨後熱灼感,上腹胃脘脹滿,心煩不安,大便秘結,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細弦滑。

證為肝膽氣逆,胃失和降,治療平肝膽,降逆和胃,選陽陵泉穴單穴針刺。

令患者取坐位,皮膚常規消毒,用25號1寸半不銹鋼毫針直刺陽陵泉穴,針感下麻至腳趾,用瀉法捻轉,中等強度,持續捻轉約1分鐘,胸骨後熱灼感即刻消失,上腹胃脘脹滿,噯氣反酸,心煩意亂隨即減輕,後改為平補平瀉,胃脘脹滿有所增重,又改為瀉法捻轉,約3分鐘,諸症緩解。10分鐘捻轉1次,留針50分鐘,諸症消失。每日1次,連針6天。並囑咐禁酒、茶水、辛辣等刺激食物,針後隨訪1月餘,未反覆。

按:本案因飲酒辛辣刺激,飲食不節,緊張勞累,胃失和降,而致。取陽陵泉穴針刺,平肝膽之氣逆,清熱除煩,降逆和胃,故胸骨後熱灼感消失,余症悉除。陽陵泉穴具有平肝膽、降逆和胃、清熱除煩之功。可見陽陵泉穴單穴用瀉法針刺,治療陽明積熱型反流性食管炎有較好效果。

驗案3:反流性胃炎(內傷飲食)

王某,男,58歲,農民,2010年3月6日初診。患者主訴胃痛2天。2天前,飲酒過多,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呃逆頻作,熱灼感疼痛,咽部作痛,痰不易吐,口乾口苦,食納減退,舌質淡紅,苔白兼黃,脈右關弦大。西醫診斷:反流性胃炎。

此為膽胃氣逆,胃失和降。治以平膽胃氣逆,降逆和胃,取承漿穴針刺。

承漿穴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得氣後,用瀉法捻轉1~2分鐘,胃脘脹滿、呃逆頻多、熱灼感、疼痛即刻緩解,胃脘舒暢,頓感輕鬆。留針60分鐘,其中運針4次,每次提插捻轉,直到得氣後。第2天複查,疼痛、熱灼感、呃逆未復發,胃脘仍有不適感,按上法重複治療1次,並囑禁酒。後隨訪1月餘未復發。

按:反流性胃炎與七情內傷、飲食不節、藥物刺激等有關,屬於中醫「胃脘痛」、「呃逆」等範疇。治療平降肝膽、降逆和胃。本案單刺承漿穴獲愈,提示承漿穴具有降逆和胃、化瘀止痛之功能。治療反流性胃炎,具有針到病除之效果。而承漿穴屬於任脈,主治胃腸疾患。因此,承漿穴治療反流性胃炎,可為首選穴位之一。

臨證心得

1.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為臨床常見病,由於病因較多,病機複雜,中西治療,容易反覆,患者十分痛苦。而單穴治急性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或慢性炎症急性發作,見效之快,療效之高,常常是某些藥物所不及。

2.臨床實踐發現,治療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一般取穴較多,如內關、足三里、中脘等。但唯取陽陵泉穴或承漿穴見較快,療效高。一般在30秒~1分鐘,症狀即可緩解,患者頓感輕鬆。鞏固1~2個療程,隨訪長期不易復發,以上的病案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陽陵泉穴、承漿穴是治療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的要穴。

陽陵泉穴,足少陽膽經之合穴,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從頭至足,可疏散足少陽膽經經氣,具有疏肝理氣、降逆和胃之功效,因此,針刺陽陵泉穴後,激發潛能,調整氣機,使肝氣平,胃氣下降,熱灼感、疼痛感自然消失,心神安寧。

承漿穴屬任脈,主治胃腸疾病。遵「下病,取上法,上病,取下法」之理,故針後獲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