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基礎是學好中醫的鑰匙

做中醫並不難,過去有句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此話形象地說明了具備良好的文學功底,特別是古代文學基礎,能夠對學好中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秀才一般都是能夠熟讀古代詩書的人,對《四書》《五經》之類典籍具有較好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而學好中醫的關鍵之一就是要通讀中醫各家經典著作,理解典籍的內容和涵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中醫思維體系,逐步掌握辨證論治方法。中醫經典著作都是古代白話文,相比較《四書》、《五經》之類文學典籍,其文詞含義要淺顯得多,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然而,並不是每個中醫學子都能讀懂和領悟這些寶貴的中醫典籍的,許多中醫學子不願意甚至排斥閱讀晦澀難懂又抽像的中醫典籍,其原因是不少中醫院校學生和中醫藥專業人士的語文功底較差,對閱讀中醫典籍存在較大程度的障礙,沒有能力和興趣去閱讀和理解這些中醫經典著作,於是感覺中醫很難學。因此,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學基礎是學好中醫的關鍵之一。

開創中醫理論體系之一的《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從醫前是地方太守,大概相當於現代的市長或者市委書記,應該說能夠做到這個級別的官員都是具備相當高的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的。張仲景雖然是半道出家,卻成為奠定中醫理論基石的一代大家和一代名醫,這與其從醫前具備的良好文學修養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的內涵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治國、濟民、平天下幾個方面,中醫精神集中地體現出了救世濟民的文化內涵。醫道,乃仁術也。為醫者拯救蒼生疾苦,為官者為民服務,二者本質一樣,張仲景醫道的成功也在於此。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把良醫提升到了與良相相提並論的極高地位。

當代年輕中醫水平欠佳,特別是剛從中醫院校畢業的中醫大學生,其中醫診療水平令人懷疑,這種現象已經引起較多關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其所受教育模式不無關聯。現代醫學教育注重訓練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判斷推理能力,強調一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學生自小接受唯物主義觀念教育,一切以眼看得見、手摸得著、有客觀模型實體存在作為理解接受的出發點,而這卻是中醫理論體系所不能給予的。中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經驗醫學,必須從中醫典籍中汲取前輩醫家的寶貴經驗。醫學院校招生時優先錄取數理化成績較好的學生,這些偏重數理化學習的青年學子對於較為抽像的中醫陰陽理論,難以快速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有較好中國語言文學基礎的人,閱讀中醫經典著作並不困難,相比較《四書》《五經》而言,中醫典籍是比較簡單和容易理解的,甚至在閱讀的時侯會感覺到是一種享受。每當讀完一篇或一本前賢耗盡畢生精力訴諸筆墨遺傳給後人的寶貴經驗後,我們除了由衷地表示對先輩們的深深敬意外,更有一種豁然開朗、領悟貫通的愉悅享受。這種正面的思想情緒會激勵我們孜孜不倦地繼續探索下去,並為在臨床實踐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支持。

筆者以為,高校在招錄中醫藥專業大學生時,應該優先錄取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文學特長的學生更佳。如這類學生對中醫藥感興趣,由於其具有較好的語言文學基礎,閱讀和理解中醫典籍相對理工類學生會容易得多。通過較多的閱讀典籍,他們會較快地認識中醫基本的理論體系,樹立正確的中醫思維模式,從而為日後走上臨床工作崗位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學好語言文學,無疑是為學好中醫增加了一把鑰匙。

由於中醫經典著作較多,最基本的經典著作也有數十種到上百種之多,單憑在學校裡是無法閱讀和學習完的,而真正掌握和領會還必須要靠臨床實踐驗證才能獲得。這就要求學好中醫典籍是中醫學子一項長期甚至是畢生的任務,而良好的語言文學基礎是學好這些典籍的必備條件 。因此,無論是在校的中醫學生,還是已經參加共工作的中醫藥專業人士,都應努力學習和掌握好語言文學基礎,特別是古代文學知識,從而為學好中醫,濟世救人,打下堅實基礎。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