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腺體萎縮為特徵的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現認為多灶性CAG和自身免疫性CAG均為癌前病變。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CAG伴腸上皮化生的病例列為癌前病變。
CAG病位在胃,但脾胃均居中焦,生理病理關係密切,CAG患者腺體萎縮,胃壁變薄,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與中醫之胃陰、津液缺乏相似。脾胃為氣血水穀之海,脾胃健運,氣血充盈,生機旺盛,疾病無從侵入,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土清陽之氣在人體病理變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故主張治療本病當益氣養陰,健脾和胃。補氣養陰中藥能促進胃黏膜血流量,增強胃腸蠕動,調節胃酸分泌,從而預防胃黏膜萎縮,修復胃黏膜。
對於合併潰瘍者,用白及,其性味苦甘,入肺、胃經,入血分,富有黏性,不僅有止血消腫,斂瘡生肌,通絡緩痛之功,還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諸症,促進潰瘍癒合,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潰瘍面大或多發潰瘍者,常伍用雲南白藥0.6克,口服,日3次,以止血止痛。CAG病程遷延難愈,久病多瘀,尤其對於合併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的患者,胃鏡及病理結果亦是中醫望診的延續,可歸屬於廣義望診的範疇。CAG合併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即屬於瘀血內停,脈絡不通之證,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頗類中醫之症瘕積聚。加之此類患者常見舌暗,甚則瘀斑瘀點,舌底脈絡青紫迂曲等舌象,常依據舌象,在處方中應用活血化瘀之品。對於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者予劉寄奴15克以散瘀通經止痛。若瘀象明顯者加用穿山甲3~5克,研末吞服,以活血祛瘀,軟堅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