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貴在輕靈

補中益氣湯,最早出自李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惑論》,他認為:「夫內傷用藥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補中益氣湯原方中「須用黃芪最多」,但僅用「五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他藥各用「三分」。補中益氣湯一劑藥總劑量僅為10克左右。這麼輕的劑量,若非親自體會,決不敢相信此方效驗之神。筆者常用此方在臨床上治療一些因「熱中」而導致胃氣不足的疾病。現將近日驗案一則整理如下。

張某,女 50歲。2010年1月因高熱不退就診,診斷為「出血熱」,入院治療14天。出院後,高熱等症狀消失。但是關節沉困無力,尤以下肢關節為甚。自述兩腿沉重,易出汗,煩躁,食慾不振,二便正常,無口乾口渴等不適。舌紅,苔微黃,脈沉緩。證屬胃氣不足,治以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6克,炙甘草6克,人參3克,柴胡3克,升麻3克,陳皮6克,青皮3克,當歸3克,蒼朮6克,黃柏6克,木香3克,黃連2克,乾薑 2克。7劑,水煎服,早晚飯後溫服。

服藥後,電話告知,服到第2劑時感覺週身舒暢,關節活動有力。服到第5劑時食慾轉好,關節活動自如,恢復如常。患者未曾想到中藥如此效捷,欣喜之情溢於言表。7劑後停藥觀察,一切正常。

按:筆者用此方劑量頗輕,取其升陽上達之義。用量雖為原方的5倍左右,但相對於現在中醫的常用劑量,仍不失輕靈之旨。此案起於高熱,正如李東垣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是故則熱勝於中,陽氣不得升浮外達,四肢不得秉氣於胃而睏倦乏力;衛氣不得秉氣於衛而肌表不固,動輒汗出。在李東垣的四時用藥加減法中說:「若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加陳皮五分,青皮、木香各三分。此為定法。」患者因此病3個多月未曾出門,而服藥7劑即恢復如常。看來,我們只有在繼承古人經驗的基礎上辨證論治,才能體悟到古人遣方用藥的奧妙。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