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邪論白塞病的病機

白塞病以反覆發作性口腔、生殖器潰瘍、眼炎和皮膚損害為特徵。本病屬中醫學狐惑病範疇,其病因病機,眾多醫家皆認為與毒邪有關。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本病「皆濕毒所為也」,吳謙《醫宗金鑒》認為「每因傷寒病後餘毒與淫之為害也」,近代岳美中言:「狐惑病是溫毒熱性病治療不得法,邪毒無從發洩而自尋出路的轉變重症。」本文擬從毒邪角度對其病機進行探討。

  毒邪的產生

飲食不節 濕熱毒生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功能正常,化生的精、氣、血、津液足夠,則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骨皮毛等都能得到充分營養,進行正常生理功能。若暴飲暴食,失於調度,或素日偏嗜膏粱厚味、辛辣肥甘、醇酒滋膩之品,飲食非但不能化生氣血,反而會滯脾礙胃,影響脾胃的功能。《素問·痺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谷精微不能布散,阻滯中焦,釀生濕濁。為內毒生成提供條件,成為生毒之源。

本病多見於中青年。就男子而言,正是「二八」至「四八」之間。《素問·上古天真論》言:「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正值腎氣充盛,人生壯年,機體陽氣亢盛,「氣有餘便是火」。其時若頻於應酬,醇酒滋膩、辛辣肥甘之品,可使脾胃受損,濕濁瀦留,從陽化熱,釀生毒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堅,發長極」,正處於經孕產乳之時,皆以血為用,易耗傷氣血。《靈樞·五音五味》言:「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期數脫血也。」氣有餘便是火,陰血不足,易生內熱,濕邪從之化熱,致毒邪內生。

情志失調 熱毒內生

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有密切關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五臟的精氣血。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如果超過人體本身生理活動的調節範圍,會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發生。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來自家庭、生活、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往往會使人們出現七情過極之象,傷及臟腑氣血,導致氣機郁阻,郁久化熱,即所謂「五志過極,皆從火化」、「氣有餘便是火」,從而導致熱毒內生,如《臨證指南醫案》華岫雲按曰:「郁則氣滯、氣滯久必化熱。」

毒邪的發展

臟腑失調 毒邪滯蘊

「物之能害人者皆謂之毒」,古籍中「毒」可以指病因、病症、藥物之偏性、毒物等。而此處是指內生邪氣(濕邪、熱邪)蓄積猛烈,醞釀頑惡所形成對機體具有強烈損傷作用的致病物質。前者飲食不節而致濕熱毒生,情志失調而致熱毒內生,若臟腑功能協調,或可毒去正安,使機體處於相對無毒的平衡狀態;若素體陰陽失調,或五志過極,七情內傷而致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常,不能清毒源,排滯毒,使毒邪滯蘊,侍機待發。可見臟腑失調,毒邪內蘊是本病發病基礎。

外邪引動 毒邪攻注

毒邪內伏,若無觸動,僅暗耗氣血,為害不彰,或如常人。若外感濕熱毒邪,或因內伏毒邪傷及正氣,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更易感邪。邪氣侵襲,或倍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或失治誤治,濫用溫熱之藥,甚或激素等剛陽之物,使濕熱內蘊毒邪鼎沸,無從發洩而自尋出路。火性炎上,循經絡上攻於咽喉、口舌;濕性趨下,則下注於外陰;或流注於關節,或浸淫於肌肉皮膚。

血脈失和 濕瘀毒結

脈為血之府,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正常循環有賴於脈管系統完整與通暢。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火毒侵犯血脈,輕則可擴張血脈加速血行,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溢脈外形成瘀血。或濕熱毒邪耗氣傷陰,阻滯氣機,運血無力,血液黏稠,血行瘀滯。濕熱瘀毒相合,使毒邪愈猛烈頑惡,攻注肌膚,則紅斑結節;甚至侵及腦脈,而生偏枯之重疾。

毒邪日久 耗氣傷陰

濕性黏膩,毒邪纏綿,日久不去,勢必耗傷氣血津液。若素體陰虛,或女子亡血失精,或男子房勞無度,陰精本虧,再加毒邪攻伐,使陰精虧甚,正氣削殘,餘毒未絕,而致病勢纏綿,長年不愈,可有乏力、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氣陰虧虛之象。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更易復感外邪,邪氣外襲,正氣未能及時抗邪外出,邪氣稽留,引動余邪,內外相合,邪毒湧動;或因飲食不當,多食辛辣肥甘;或驟然情志過極,而致臟腑功能損傷更甚,毒邪內生,與餘毒蓄加,毒邪復燃,而致病情反覆。

總之,本病病因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毒邪(濕毒、火毒)內生,毒瘀相融,蓄積猛烈、醞釀頑惡,使毒邪鼎沸,循經上攻下注,導致諸症發生。

毒邪的表現

毒邪的外在表現

潰爛。本病以口舌咽、外陰反覆潰爛疼痛及目赤為主要表現。毒邪內伏,遇外邪引動,自尋出路,濕熱瘀毒攻逐流注。或沿心肝脾經上攻,則口舌咽喉潰爛、腫痛、目赤、畏光流淚;濕性趨下,或沿肝經下注,則外陰潰爛、白帶黃稠。

關節皮膚受侵。毒邪發作,外浸肌膚,不得發洩,滯而為害,可見皮膚紅斑結節;傷及肌膚之血絡,可致皮膚潰爛、紅斑纏綿不已;流注於關節,毒邪痺阻經絡,則關節腫脹灼熱;濕邪趨下,多見於下肢關節及皮膚受損。

久病攻及臟腑。毒邪日久,由經絡而及臟腑,攻及肺臟則咳嗽、咯血;困於脾胃則「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擾及心神則「默默不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甚至肢體偏廢、神昏、譫語。

毒邪的活動指標

本病發作時可有周圍血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α2球蛋白和γ球蛋白增高,IgA、IgG增高,冷球蛋溶解時間延長。血清中可有抗人口腔黏膜細胞抗體及循環複合物存在,血清補體升高及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調,CD4+/CD8+比值倒置,CD45RA+細胞缺乏等。一系列體液細胞免疫系統的指標,可窺毒邪存在和活動之一斑。

總之,內毒是本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在整個發病過程中起著紐帶和線索重要作用。以毒邪為主線,經歷了毒邪內伏-毒邪鼎沸-正虛毒戀三個階段。初期,由於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反覆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內生濕熱濁邪,濕熱日久,釀生毒邪,毒邪內蘊,伏而待發。此時多因正氣尚充,毒邪尚弱,無力發作,患者如常人,或毒邪偶發,稍有不適,旋復即愈。後因舊習如故,臟腑功能紊亂更甚,內蘊之毒不斷蓄積,其勢漸彰,暗耗氣血,正氣漸虧;如遇外邪引動,或正氣驟減,必致毒邪鼎沸,氾濫成災;毒邪無從發洩,自尋出路,循經絡上攻下注,而致口舌外陰潰瘍,關節疼痛;毒邪傷及血脈,瘀血內生,毒瘀互結其勢更猛,輕則紅斑結節,重則毒攻腦脈,而致偏枯癱痿。後期,正氣削殘,無力祛邪外出,毒邪亦衰其大半,處於正氣虧虛,毒邪留戀之中,故病勢趨緩,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