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的最高境界是「辨病論治」

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可歸納為傳統派、現代派、匯通派等,其認識水平也大相逕庭。傳統派認為中醫要發展,就必須嚴格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特別是辨證論治理論,在幾千年來形成的中醫根基中求發展;現代派則要放棄這些中醫基本理論,完全西化;匯通派承認中西醫各有所長,應該取長補短,中西結合。然而這三大流派的觀點,我們認為都是形而上學的,尤其是對中醫應辨病論治還是辨證論治上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以致有人認為「中醫治證不治病,西醫則專治病沒有證」。筆者認為,中醫現代化的標誌就是辨病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的不成熟階段,辨病論治是中醫發展的最高形式。

辨病論治不是西醫的專利,辨證論治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

西醫強調「對症下藥」、「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即所謂採取辨病論治模式;而中醫則不論何病,都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八綱進行辨證論治,並被視之為中醫的精華,是中醫瑰寶。然而自漢代張仲景創立辨證論治至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可中醫的發展卻是逡巡不前,發展緩慢,沒有大的突破;而西醫傳到我國百年的時間,卻是鋪天蓋地,遍地開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沈自尹教授指出:「中醫學作為一門學科,如果與時代的發展脫節,那麼不論它的過去如何輝煌燦爛,就可能和陳列的古董一樣,只可記載歷史而已。」可以說中醫發展遲緩的癥結就是對中醫認識上的缺陷造成的,故步自封,抱著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不放,不論什麼病都「一辨了之」,可對世界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搭不上現代科技發展的快車,中醫怎能不落後、不倒退呢!

雖說《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但仲景在其小柴胡湯證中就明確指出:「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可看出仲景就非常重視「對症下藥」。其實仲景治蛔厥用烏梅丸、治陽明腑實用大承氣湯、治脾約證用麻子仁丸等,無不滲透出辨病論治的思想。

中醫治病離不開辨證論治,中醫發展追求辨病論治

在幾千年的中醫發展中,辨證論治的作用不容否定,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中醫的發展停滯不前的癥結也是由於辨證論治。什麼病都要辨證,循規蹈矩,猶如走入一個怪圈,這樣下去如何走得更遠。中醫發展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低水平重複。如果我們能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再延伸再發展再提高,中醫事業肯定不是當今這種局面。可惜我們失去了許多時機,抱殘守缺,滿足於「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認識水平,致使中醫始終處於經驗醫學狀態,各立門戶,自成一家,產生所謂的這「家」那「派」對一些抽像概念爭論不休,如對三焦、命門、血室等概念,至今也沒人完全弄明白。清末名醫張雨三有感於此,曾在《醫楔》中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前賢治病,多屬經驗。經驗屬工夫,不能以傳人。」

如今名醫醫案不少,但依此驗案,其他人仍難以重複名醫療效,毫不誇張地說,再讓名醫去重複他先前的驗案,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樣結果。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無客觀化標準就是重要因素。

辨病論治是臨床的客觀要求,是中醫發展的最高形式

辨證論治雖說是中醫的精華之一,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但它只是中醫發展過程中不成熟的一種表現,是中醫診療的初級階段。其高級形式,必然是辨病論治。《傷寒論》398條中冠有病名者186條,原文敘述中涉及「病」字者205處,仲景示人先辨病再辨證以論治,足見辨病論治之悠久。但仲景治病是分階段進行的,如辨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再辨太陰病、厥陰病、少陰病脈證並治等。

可見,辨病論治的深刻含義也並非只顧病而忽略病的發展轉歸,而是把一個病分割成一段段的「節段病」,再一一對其施治,這應該是對辨病論治的正確理解。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