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病證結合臨床研究切入點

「病證結合」之所以成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診療模式,並不是人為的引導,而是中醫臨床的自然選擇。隨著現代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西醫對疾病的認識和分類越來越深入人心,「病證結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兩種醫學體系的交融和結合,也更便於我們的中醫醫生和西醫醫生之間,或者是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

如果中醫不能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來拓展思維,遲早會走向滅亡。最早西醫在看病的時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貼在肚子上聽,最後發展成聽診器,一直到現在利用MRI、X線等等進行診療活動,這些東西不是西醫專有的,都是其他學科的東西,他只是拿過來用了。中醫的發展也應該體現在傳統思維與現代科技、與生活實際的結合。

病證結合臨床研究有很多的切入口,但是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中醫藥病證結合應用到臨床,真正提高療效,基於病證結合干預性治療臨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多種模式「和而不同」宜共存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陳可冀在名為「病證結合治療觀與臨床實踐」的主題演講中強調,目前中醫診療模式有很多種,但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應當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陳可冀認為當代中醫的診療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模式,即中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醫辨證論治模式即證因脈治,方證相應;中醫辨證與專方專藥的應用模式;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模式;西醫辨病與專方的應用模式;無病從證,無證從病模式等。在當代醫療實踐中,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模式應用較廣泛,這是因為這種模式體現了中醫經典理論與經驗的傳承以及東西方醫學科學與文化的優勢互補,同時有利於中醫學的國際交流。

陳可冀以中醫學發展歷史為背景介紹了中醫學診療模式的發展過程,並就病證結合診療模式的優勢病種,如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免疫性疾病等,與參會專家進行了討論。陳可冀同時強調「病證結合」的中醫臨床研究要重視目標病種,重視研究方法,注意中西醫雙重評價標準的整體復合,同時關注「病證結合」對傳統模式的衝擊問題。

「病證結合」

是中醫臨床的自然選擇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李昱認為,目前在西醫疾病分類裡面,某些疾病的治療手段上可能還存在不足與缺陷,恰恰在這點上,中醫又有著某種相對的優勢和特色,這些疾病的「病證結合」研究才是我們要去真正把握的關鍵。只有這樣的「病證結合」研究,才能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

他說,如果某種疾病西醫治療的某一個環節或者某一個點上,中醫可以發揮作用,可以明顯提高療效,我們就應該把重點放在這方面。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對中醫的「證」有所把握,而且要對西醫的「病」有深入的認識和瞭解,否則不可能知道西醫在這個病上治療的水平,治療優勢和不足,所以中醫專家要強調多學科融合,多學科參與,一起來就中醫的「病證結合」進行深入的研究。

李昱認為,「病證結合」之所以成為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診療模式,並不是人為的引導,而是中醫臨床的自然選擇。隨著現代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西醫對疾病的認識和分類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普及,大家更習慣用西醫的方式去分析,去分類疾病,「病證結合」的模式,更容易促使兩種醫學體系的交融和結合,也更便於我們的中醫醫生和西醫醫生之間,或者是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並不是任何行政部門或者是大牌專家的干預、引導的結果。

李昱同時強調,傳統意義上的中醫「病」和中醫「證」相結合的模式,能夠很好地繼承中醫思維,這種臨床診療模式也需要大家把它傳承好,不能因為普遍存在西醫的「病」和中醫的「證」結合模式,就忽視了對經典傳統模式的傳承,從管理者角度來講,我們有責任要做好這方面的傳承。

現代醫學沒有解決的問題

是很好的切入點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徐浩教授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認為「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關鍵在於找到切入點,而現代醫學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很好的一個方面。

徐浩認為,病證結合臨床研究有很多的切入口,包括證候的分類、證候的標準等,但是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中醫藥病證結合應用到臨床,真正提高療效,基於病證結合干預性治療臨床研究是重中之重。

根據自身臨床研究實踐,徐浩提出,現代醫學在治療慢性心血管病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藥物治療、支架、搭橋「三駕馬車」的應用使治療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急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措施。即使使用藥物強化降脂,仍然會出現心血管事件。另一方面,接受支架治療的部分患者出現無復流現象,直接導致癒合極差,這些問題目前西醫學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他認為這些方面將是「病證結合」臨床研究較好的切入點。

河南中醫學院丁櫻認為「以病統證」是病證結合研究的最佳切入點。疾病病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需要我們面對整體進行中醫干預治療,把證型納入指導治療的一個依據。

浙江中醫藥大學范永升認為,病證結合研究,最重要的是確定證候的標準。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既會影響療效,又會影響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病證結合」也要與時俱進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認為,目前有部分中醫因為西醫思維方式的影響,片面強調「病」而忘了「證」,在這方面應該堅定不移地走病證結合的研究道路,同時保持與時俱進。

高思華說,在西醫進入中國之前,我們老祖宗也講究病證結合,這個病證結合是中醫的「病」和中醫的「證」之間的結合,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大部分老百姓都已經習慣於用西醫方法來認識自己的病,醫院和醫生也習慣用西醫的方法認識和治療疾病。現在的病證結合是西醫的「病」和中醫的「證」之間的結合,但是最後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中醫辨證這條路。

高思華認為,如果中醫不能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來拓展思維,遲早會走向滅亡。最早西醫在看病的時候,也是用肉眼去看,耳朵貼在肚子上聽,最後發展成聽診器,一直到現在利用MRI、X線等等進行診療活動,這些東西不是西醫專有的,都是其他學科的東西,他只是拿過來用了。中醫的發展也應該體現在傳統思維與現代科技、與生活實際的結合。

高思華建議「十二五」期間中醫臨床研究應嘗試使用中醫思維來分析現代診療數據,使現代診療數據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客觀資料,推動中醫證候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

「病證結合」

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需要

廣東省中醫院王小雲教授認為,在婦科領域,中醫藥的治療效果已經得到了西醫的認可,很多西醫同行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學習中醫學,這一趨勢在國際上也有體現,「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模式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需要。

王小雲認為,西醫通過微觀的分析,對病人診斷比較清晰,而中醫對證的辨識把握了整體。辨病有利於掌握疾病的病因和發展變化,辨證有利於分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規律,確定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將兩者結合更加有效。她以更年期綜合征的治療為例,介紹了病證結合模式的優勢。

據介紹,針對更年期綜合征,西方普遍採用HT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但這種方法具有明顯的使用風險。在歐洲,使用過激素的曾經占42%,但現在只有22%的人使用。在亞洲原來有19%的人使用激素,但現在只有7%。在中國原來有9%的人使用,現在只有2%,這種困境使得西醫將更多目光投向中醫藥。目前廣東省中醫院與國際上多個組織展開合作,一起探討相關方面治療問題,「病證結合」臨床研究模式就成為其中關鍵的一環。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