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頭顫動病多端 督脈陽明經穴選

顫動症是指頭頸部或肢體、手足搖動或顫動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輕者頭搖,或手足微動,重者頭部、四肢、手足顫動,甚至痙攣,四肢拘急。主要由於邪擾風動,筋脈失養或氣血虛損,不榮大腦所致。

辨證要點

痰熱生風:肢體顫動,發熱口乾,頭暈體倦,咳痰色黃,胸脘痞悶,苔膩,脈滑。

氣血虛弱:肢體震顫,意識清醒,倦怠無力,頭暈眼花,面色無華,舌淡,脈細弱。

心腎不足:頭及四肢顫動,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多夢失眠,驚恐邪傷,水火不濟,風陽上擾,舌質淡紅,少苔,脈弦細。

治療要點

治療原則:平肝熄風,活血通絡,取穴以督脈、手足陽明經穴位為主。

穴位:

第一穴:豐隆穴,適於痰熱顫動。

第二穴:後溪穴,適於氣血虛弱。

第三穴:太溪穴,適於肝腎不足。

第四穴:神門穴,適於心腎不足。

治療方法:用毫針治療。

操作方法

操作原則: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

操作方法:豐隆穴:外踝尖上8寸,脛腓骨之間,屬足陽明胃經。取坐位或仰臥位,兩腿自然伸直,選28號2寸不銹鋼毫針,常規皮膚消毒後,豐隆穴(雙側)向上呈45°~60°斜刺,快速進針,1~1.5寸,得氣後,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每10分鐘捻轉1次,捻轉3~5次,每日治療1次,治療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評價療效。

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處。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太溪穴,0.5~0.8寸,得氣後,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每10分鐘捻轉1次,捻轉3~5次,每日治療1次,治療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評價療效。

後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處。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3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後溪穴,並透合谷穴,1~2寸,得氣後,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每10分鐘捻轉1次,捻轉3~5次,每日治療1次,治療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評價療效。

神門穴:手腕掌橫紋上尺側,豌豆骨後下方,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常規消毒,用1.5寸28號不銹鋼毫針,直刺神門穴,0.3~0.5寸,針刺得氣後,持續捻轉1~2分鐘,每10分鐘捻轉1次,共4次,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病案舉例

驗案1 顫動證(痰熱生風)

陳某,女,36歲,工人,2002年3月24日初診。

四肢反覆抽動兩年,加重兩小時。兩年來,因家事糾紛,經常四肢抽動,每勞累、失眠、生氣等因素而誘發,有時1月發病4~5次。兩小時前,因家事情志不遂,隨即出現四肢抽動,自己不能控制,門診輸液打針無效,應邀出診。診見四肢抽動,肢體強硬,意識清醒,頭暈、口乾、口苦、心煩、大便干,不發熱。舌質淡紅,舌苔微黃,脈滑數。

證為陽明痰熱上擾神明,肝風內動。治宜清熱化痰。急取豐隆穴針刺。

針法:令患者側臥,豐隆穴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兩寸半毫針,直刺豐隆穴,出現酸脹麻感後,用瀉法強刺激捻轉,約3分鐘,抽動即可緩解,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捻轉1次,每日1次,連續針刺5次,隨訪半年未反覆。

按:顫動症是指四肢不隨意的肌肉抽動。分為發熱性顫動和不發熱性顫動兩種。發熱性顫動多由於濕熱之邪,損於營血,或熱邪內犯心包,熱盛動風。無熱性顫動,多由於脾虛失運,津液凝聚成熱痰而生風,或肝腎陰虛,筋失濡養,肝風內動,發為顫動。本案因家事生氣,痰火風動,針刺豐隆穴清熱化痰而緩解,鞏固5次,半年未復發,因此,顫動症用清熱化痰法針刺治療,有確切的效果。

驗案2 顫動症(心腎兩虛)

溫某,男,70歲,退休幹部,2010年12月22日初診。

手足時時顫動4年,加重3天。4年前,因老人突然過世所嚇,加受風寒,逐漸發生左側肢體無力,顫動,後及左手、右手。緊張激動易發,飲食、睡眠、大小便均無異常,平素畏寒肢冷,頭暈耳鳴。下午5點後,兩下肢無力,左腿明顯,走路腳跟擦地,抬腳困難。逐漸發生口緊、舌抽,陰天加重。天津某醫院CT等多種檢查,疑診為帕金森病,中西多醫無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無力。

證為心腎兩虛,治宜養心補腎。

先後選刺神門穴、太溪穴。經上治療20餘日,手足顫動次數逐漸減少,5次後,腳跟未再擦地,走路增力,15次後,口緊、舌抽,逐漸緩解,鞏固治療5次後,諸症悉解,隨訪2年未復發。

驗案3 頸肌痙攣(搖頭風)

王某,女,40歲,工人,2011年5月12日初診。

頭部旋轉性搖動2年餘,加重2天。2年前,因受涼加驚嚇,逐漸發生頭部搖動,呈旋轉性,1天達30餘次,晚上睡眠時不發病,頭暈眼花,頸項酸痛,面色蒼白,神倦乏力,語聲低微,失眠多夢,頭暈耳鳴,勞累、緊張、生氣加重。經西醫理療,中醫按摩、中醫中藥等治療,一直未能控制發作。近2天,因情志不遂,頭部搖動加重,診見頭部旋轉性搖動不停,自己不能控制,畏寒肢冷,頭暈耳鳴,頸背酸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西醫診斷為頸肌痙攣。中醫辨證為氣血虧虛,虛風上擾。治宜益氣養血,息風通絡,選後溪穴針刺。

後溪穴,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後溪穴,1.5~2寸,得氣後,用補法捻轉,頭部搖動幅度逐漸減弱,頸部酸累症除,頭暈減輕,每10分鐘捻轉1次,共捻轉5次,每日治療1次,第二天複診,頭部搖動次數減少,余症減輕,治療5次後,搖動次數顯著減少,10次後,頭部搖動基本緩解,鞏固5次,隨訪1年餘未反覆。

臨證心得

頭、手足顫動症,因風而起,治療以祛風為主,而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體會有痰熱生風,氣血虧虛,心腎兩虛證型,治療以督脈、陽明、少陰經穴位為主,先後取豐隆穴、後溪穴、太溪穴、神門穴單穴針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臨床發現,頭、手足顫動症多因素體陽虛加驚嚇,傷及心腎者為多。蕭少卿教授對面肌痙攣、頸肌痙攣等有效治療做過創新性論述,由此可知,驚恐是頭、手足顫動症的主要發病因素。身體虛寒、素體陽虛是發病之本,所以,針刺頭、手足顫動症標本兼治,心腎兼顧,效果顯著。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