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治療內傷病

清代醫家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指出:「痞因寒熱之氣互結而成,用黃連、乾薑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考寒、熱二邪皆為無形之邪,必賴有形之邪始可互結。有形之邪為何?

清代醫家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指出:「夫痞之為病,皆由表邪乘虛陷裡,與胸中素有之濕濁交相互結所致……然邪既互結於胸次,必郁而為熱,所謂痞堅之處,必有伏陽。」論中所說仍拘於外感,實符合內傷痞證之成因,即在中焦虛(寒)的基礎上濕濁化熱,壅滯成痞。

清代醫家張璐在《傷寒纘論》中指出:「瀉心湯諸方,皆治中風汗、下後表解裡未和之證。其生薑、甘草、半夏三瀉心是治痰濕結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薑以滌痰飲,黃芩、黃連以除濕熱。」在濕濁的基礎上又提出痰飲。

《傷寒論詮解》一書中寫道:「古方治痞,早已公認無疑。但古人認為本方證是屬痰氣痞,其內是否有痰,昔常疑之,不甚信服。後經治某司機,因其素嗜飲酒,患心下痞,並見時時噁心嘔吐、大便不調,脈弦滑、舌苔白等證,遂辨為酒濕生痰,痰濁成痞。服本方一劑後,大便瀉下白色黏液甚多,心下痞塞之證即十去其七,凡四劑而痊癒。由此方信痞證多挾痰,痰去痞則消之說。」

《聶氏傷寒學》中載一案:「患兒,5歲,男。1986年11月初診。其母代訴:自幼體質虛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厭食尤甚,時時欲嘔,腹脹不適,夜間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經某醫院化驗檢查,確診為缺鋅,故要求服中藥。查體:發育尚可,營養不良,面色萎黃,頭髮焦枯,脈細數,舌質尖紅,苔厚,淡黃。證屬脾胃虛弱,小兒食積致痞。治以和胃消痞為宜,用半夏瀉心湯主治。處方:清半夏8克,淡乾薑3克,黃芩3克,黃連2克,黨參8克,炙甘草2克,大棗3枚,焦三仙各6克,炒苡仁6克,茯苓6克。3劑,水煎去滓,日分3次服用。藥後諸症皆有減輕,大便成形,守方共進8劑,諸證皆除,後調理脾胃而收功。」

本案方證中,有形之邪為食積。

可見,在內傷病中,半夏瀉心湯多用於在中虛的基礎上,寒熱借有形之邪互結於心下之痞證。有形之邪或為痰積,或為濕濁,或為食積,當然也可見兩種或三種邪的並見。

考有形之邪,無論痰積、濕濁或食積,三者有一共同表現即是舌苔膩。根據邪積之輕重,表現為或薄或厚。同時,根據合併寒邪、熱邪的多少,可表現為或白或黃,臨證多見黃白相兼。筆者在病歷記錄中常寫「苔薄膩黃白」或「苔厚膩黃白」。為此,曾被一老師訓教:黃就是黃,白就是白,哪有黃白色的?但筆者至今仍如此記錄,因為看到的確實是「舌苔黃白」。

臨床上使用半夏瀉心湯,多用於內傷病,辨證時主要抓住兩點:一是舌苔膩,二是病位在心下(或以心下為主),療效較好。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