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治療歷來都是醫療領域的難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孫伯揚教授曾治一血小板減少患者,療效突出。介紹如下。
薛某某,男,46歲。2009年9月2初診,患者不明原因血小板減少並發紫癜、齒齦出血20天,經福州協和醫院血液病房住院檢查,血小板低至0.1×109/L,24小時尿蛋白3.5g,血白蛋白2.8g/L,腎功能正常,經骨髓穿刺亦未明確血小板減少原因,經輸血小板、激素治療20天後,血小板最高曾升至4.5×109/L。此後患者先後到多家醫院就診,被告之無特效藥可治,並被預測生存期為6個月。患者就診時血小板3.5×109/L,頭暈,無力,不能勝任所有體力勞動,行走、坐立困難,喜臥位,納可,口乾渴不欲飲,二便調,全身散在暗紅色紫癜,面色蒼白,睏倦,寐可,舌淡暗,苔水滑,脈弦滑無力。中醫診斷為肌衄、齒衄,證屬氣血兩虛兼血瘀,當治以養血化瘀止血。處方:白芍15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側柏炭10克,阿膠珠10克,砂仁5克,沙參15克,小薊炭15克,黃連6克,甘草6克,三七3克(沖)。7劑,水煎服。
9月9日二診:患者仍無力,面色蒼白,無出血,紫癜同前,舌暗,苔白,右脈弦大無力,左脈弦滑無力。複查血小板4.0×109/L,方去沙參,加太子參30克。7劑,水煎服。
9月16日三診:患者仍頭暈,乏力,立坐自如,可行走500米,夜間汗出較多,無出血,複查血小板7.0×109/L,舌象同前,脈弦滑力弱。上方加生牡蠣30克,浮小麥30克。14劑,水煎服。
9月30日四診:患者便血,色暗紅,量少。頭暈、無力加重。查血常規:白細胞10.07×109/L,血紅蛋白114g/L,血小板6.1×109/L 尿蛋白+++,潛血+++,經西醫檢查明確為痔瘡出血。上方加地榆炭10克,雙花炭30克,14劑,水煎服。
11月4日五診:患者頭暈、無力減輕,便血已止。複查血常規:白細胞8.07×109/L,血紅蛋白124g/L,血小板9.6×109/L,尿蛋白+++,潛血-。腎臟穿刺:瀰漫膜性腎病Ⅱ期,輕度腎小管間質病變。上方去太子參、小薊炭、沙參,加黨參30克,甘草加至10克。30劑,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30劑後,頭暈消失,乏力明顯減輕,可以從事輕體力勞動,複查血常規:白細胞6.4×109/L,血紅蛋白126g/L,血小板12.3×109/L,尿蛋白+,潛血-。
按:肌衄屬「血衄證」範疇,亦為血證之一。《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血衄。」該患者為中年男性,平素勞碌耗傷正氣,以致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致肌衄、齒衄,又因氣虛無以行血以致血瘀內停,日久失血過多,而致血虛。氣血虧虛,失於溫煦濡養,腦海和四肢百骸失養,則頭暈、無力,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氣血不足兼血瘀內停,血脈不充,故舌淡暗,脈弦滑無力。
孫伯揚先以白芍、生地、阿膠珠、沙參以養血滋陰,以三七、側柏炭、小薊炭化瘀止血,丹皮、黃連涼血清熱,茯苓、甘草、砂仁健脾益氣開胃,葛根生津止渴,以養血化瘀止血為急。待血止後予太子參、生牡蠣、浮小麥以補氣斂汗。最後加黨參加強補氣之力。本案在後期才用黨參大補元氣,是因大病體弱,其效只可緩圖,不能驟補,早補易生他變。方中用炭藥較多,其用意有二,一則炭藥色黑止血,二則炭藥藥性緩,以防傷正。
歷經3個多月的治療,患者血小板恢復正常,尿蛋白明顯降低,頭暈消失,乏力明顯減輕。隨訪半年,無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