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撬法復位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骨脫臼」,是全身關節脫位中最常見的部位之一。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關節盂構成,屬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環附著。肩胛盂小且淺,只佔肱骨頭關節面的1/4~1/3,關節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囊又鬆弛,是肩關節最薄弱的地方。這種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間接暴力或者直接暴力都可以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而間接暴力多見。肩關節前脫位常伴有肩袖的損傷、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和關節盂唇骨折等。

「抗撬法」操作如下:患者正坐,術者站患側,將患肩外展及屈肘,術者一手(左脫位用右手,右脫位用左手)從腋後穿前,手指與患者之手指相扣,前臂作上托患肩之勢;另一手持其上臂或肘部,先用力慢慢向下外方牽引,最後使之擺向內側,同時在腋下之肘,上托肱骨頭向外上方拉,彼此作抗撬之勢。術者可感到患者的肱骨頭逐漸離開鎖骨或者喙突下,當靠近關節盂時,加大抗撬之力,並內收內旋患肩,此時往往肱骨頭可自動回納到關節腔中。

術後用三角巾將患臂屈肘懸吊於胸壁前2~3周;若合併肱骨大結節者骨折固定時間須4周以上。

該操作方法原理首先是術者托腋之前臂作為支點,同時用力向外,而另一手內收用力成為撬開之勢。運力時可同時利用持患臂(或肘)之力向下牽引,逐步緩解胸大肌、喙肱肌的痙攣,也同時理順移位的肱二頭肌腱;當感覺到肱骨頭到達關節盂水平時停止牽拉;此時加大抗撬力度,將患腕外旋帶動肱骨頭外旋外展,肱骨頭在肩袖和三角肌等彈性作用下,靠近破裂的關節囊裂口;接下來再將患臂內收內旋,肱骨頭自然回納到關節腔中。可見該方法主要運用槓桿原理,術者雙手用力一上一下,內外對抗,猶如撬物,故何竹林先生稱之為「抗撬法」。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