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30歲,2009年6月16日初診。
症候:腹脹、便溏1年。來診時手足涼,畏寒,偏頭痛,口苦,心中急躁;經前精神不好,白帶多,易倦;脈滑弦沉,舌胖苔白,根部有剝脫。
經絡診察:手足太陰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陰經。
選經:太陰經、任脈。脾虛肝乘。
選穴:針刺太白、太淵,氣海(使用TDP治療儀)。
治療1次以後便溏有好轉,但若飲食不潔會偶發作。再鞏固療效3個療程便溏基本緩解。
醫案解讀
本案經絡診察發現太陰經異常。太陰經為三陰之表,主開,可緩慢地灌滲營養物於全身,亦接收、排除代謝物,能化濕。若太陰經異常,太陰運化、行氣化濕功能受阻,或手太陰經宣發肅降功能失常,不能宣發脾氣,脾氣不升、肺氣不降,營養物質不能正常運行,則會有一系列的太陰經虛的現象。如:腹脹、便溏、易倦、手足涼等。由於患者亦有偏頭痛與口苦,診為脾虛肝乘。患病日久,屬虛象,則取太淵、太白、氣海。
太淵為手太陰經之原穴,進針要緩慢、試探地鑽進去,能溫陽益肺氣、調氣利水。太白為足太陰經的原穴,脾經的輸穴、土穴,為本經的本穴,在第1蹠骨頭後緣,赤白肉際之間,是一個非常小的縫隙,能溫補脾氣。兩穴相配有較強的溫陽益氣的作用,補益肺脾。太陰經氣機失調,肺氣不降,脾氣不升時可考慮用。這組對穴不僅可治療消化系統的病,還可治療所有太陰經虛象的病,如能治久咳、身腫、尿頻、尿少。
又因患者氣虛,取氣海補氣。總之,用太淵、太白為主穴治療4次,便溏已明顯好轉。
另患者的腹瀉由於飲食習慣不良,時好時壞,但仍逐漸恢復。在治療過程中隨症候的變化取以下穴組:
一是太淵、太白:脾虛,慢性脾胃病。溫陽益氣、益肺健脾化濕。
二是三個裡(手足三里、建裡):溫健脾胃。慢性便溏屬虛性者,取本組腧穴。
三是手足三里加中脘:中脘為胃的募穴,調理本腑,排除胃的代謝物、廢物,偏瀉胃;建裡偏補。
四是手足三里加天樞、肓俞:腹部腧穴的選擇性弱於四肢的腧穴。天樞可調理足陽明胃經的氣血,有轉輸的功能。肓俞為足少陰腎經穴,與天樞在同一個水平線,可調理腎經的氣血。
五是脾俞、胃俞:因給患者當日灸太陽經的腧穴治療後背酸痛(膏肓、天宗),針此兩穴較方便,亦能溫陽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