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當作心、道解

當今時代對《黃帝內經》名義之解釋總體傾向於內外之說,認為其名字沒有深意,並舉《莊子》內外篇來例證。其實《莊子》內、外、雜三篇,在莊子整個學問體系之中,地位各有不同,所以內、外、雜三字,各有其義,並不是簡單的三個符號而已。在那個惜墨如金的時代,著書立說皆是字斟句酌,更何況書名,《黃帝內經》亦不例外。漢語中有內教、內學之說。內教,指佛教;內學,一指佛學,一指道教所習神仙導養之學。兩家學問皆為明心見性,參禪悟道之學。《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奠基之作,吸取百家精華,與佛道內學應該不無聯繫。

《孟子·告子上》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陸九淵也認為「聖人之學,心學也」。「內」作「心」、「道」解,則可以貫穿、統一《素問》、《靈樞》兩部分。也就是說,「素問」即問道、訓道,無論「問道」還是「訓道」,皆由心而證,而「靈樞」就是心之關鍵、機要。

素問就是問道、訓道

素問者,問素也,緣於賓語前置。丹波元簡《素問識》:「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史記·殷本紀》,伊尹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隱》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列子》、《乾鑿度》並云:「太素者,質之始也。」劉向《別錄》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素問》乃太素之問答,義可證焉。而其不言『問素』,而名『素問』者,猶屈原《天問》之類也,倒其語焉爾。」全元起云:「素,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問。義未太明。」吳崑、馬蒔、張介賓、王九達皆以為平素講求問答之義。趙希弁《讀書後志》云:「昔人謂《素問》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俱臆度之見而已。至《雲笈七簽》真仙通鑒雲,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作《素問》,則荒誕極矣。」

丹波元簡之說,幾近包括當今關於素問之註解,評說甚當,但未盡也。王洪圖先生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之《內經》中提到:「本與質似接近『素』之原意。《素問》之名義,仍須繼續探討。」「素,本也(全元起《素問訓解》)」,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素問者,問素也,問本也。道為萬物之本,問素則可以理解為問道。「問,訓也」(《說文解字》)。所以素問者,問素,問道,訓道也。無論「問道」還是「訓道」,皆由心而證。

「內」作「心」、「道」解,在《素問》文中亦有多處論證。開篇《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於物,故合於道。」王冰也有「百端之起,皆自心生」之說。

靈樞就是心之關鍵、機要

張介賓《類經》:「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王九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樞為門戶闔辟所繫。《生氣通天論》:『欲若運樞』。樞,天樞也。天運於上,樞機無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運樞,所謂守神守機是也。其初意在於捨藥而用針,故揭空中之機以示人。空者靈,樞者機也。既得其樞,則經度營衛,變化在我,何靈如之。」

現代的科學思想關於「靈」的解釋:人類,具有一種超越常規的潛意識邏輯思維狀態。中國先賢也有論及:「不可內於靈台,不可入於靈府。」(《莊子·德充府》)註:「皆謂心也。」?指人的精神狀態。又如:心靈(指內心、精神、思想等)、靈明(指「心」,即主觀精神)、靈機、靈感、靈性等。無論何種解釋,皆與心智神有關。經文中也有論及:「粗守形,上守神。」「一者,持心也。」(《九針十二原》)「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本神》)

「樞,戶樞也」(《說文》)。「樞機之發」(《易·系辭》),樞機,制動之主,指主制動的機關。「其樞在水」(《管子·水地》),樞:「主運轉者也。」「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漢·趙曄《吳越春秋》),樞:「中心;樞紐;關鍵。」「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戰國策·秦策》),樞作樞紐講。「謂之道樞」(《莊子·齊物論》),樞:「要也。」總的來說,樞可以作機要、關鍵、樞紐講。「靈樞」合起來講就是心靈、神智的關鍵、機要。經文中也有論及:「上守機者,知守氣也」(《九針十二原》)。

《內經》講的是形而上之大道

《內經》流傳至今,而《外經》散失,原因何在?內道心,而外物器也。舉《莊子》為證:「內篇七篇,是《莊子》有題目之文,外篇則標取篇首兩字,而次第編之,以羽翼內篇,盡其未盡之蘊。」(陸西星《南華經副墨》)內篇七篇之《逍遙游》、《齊物論》等表達了莊子逍遙者無待,齊物者一生死等道家重道心等核心思想,地位最重要;外篇十五補充內篇而已,次之;及雜篇十一多是後人所撰,地位更次之。由此內外之義顯矣。「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中國自古輕器而重道,《內經》講形而上之大道,頗受推崇,故而流傳,《外經》散失,無從考證,疑言形而下之器,少人問津,故而散失。

內篇亡,則莊子沒;《內經》無,則中醫亦無從談起。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