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市公佈了《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系列標準與規範》。而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中藥飲片與方劑編碼規則及其應用》,該規範使1298味中藥飲片和703首方劑都擁有固定、唯一的「身份代碼」。其意義遠大於一般商品的標識碼。
其實,人們已經很熟悉商品的條形碼,但誰也沒把中藥飲片與條形碼聯繫起來。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自主創新,啟動的「數字醫藥」項目,就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編碼技術規則,用數字表達繁雜的中藥名和相關信息,為中藥的使用安全、規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首先,「身份代碼」能進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很多患者曾抱怨,拿方子去藥房抓藥時萬一碰上個工作經驗不豐富甚至不認真的,就麻煩了。這也難怪,我國中藥品種多,產地雜,而生產、加工、倉儲、流通、使用等環節不能有序銜接,任何一個環節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中藥飲片的臨床療效。
就如同中醫講究「四診合參」才能認準疾病一樣,深圳編製的這個中醫藥「身份證」內容也很豐富。不只是藥名、價格、廠家等常見信息,還有中藥來源、用藥部位功效、加工炮製方法、規格要求等。在中藥方劑編碼中,還以數字涵蓋了辨證論治、理法方藥、臨證加減、中藥調劑、醫療技術水平以及醫療管理質量信息。
這些編碼,使得中藥從生產到使用在每一個環節中都有了統一的標識,克服了以往不同地域、方言的差異及其加工、物流方面的困難,實現了「一物一名一碼」,最大限度避免了張冠李戴的問題。
其次,有助緩解群眾「看病難」。以往,患者一說抓中藥,看看前面排隊的人群就頭疼,如果再加上因異物同名、同名異物以及炮製方法不同等原因導致的奔波,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了。而中藥飲片及方劑的編碼,能協助完成方藥的自動劃價、自動取藥等工作,減少因劃價員或藥師理解偏差可能引發的錯誤給藥,能加快醫院信息系統之間有關中醫藥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換。
第三,針對假冒偽劣藥材充斥市場、道地藥材生產沒有標準以及飲片規格、炮製方法和技術要求不統一等問題,中藥飲片編碼能推動建立符合中醫藥自身特點的標準與規範,實現中醫藥使用與藥品生產監管、市場流通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部門的協作。為推進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據悉,深圳將先在試點單位推行此項政策,進而在全市實施,將來沒有身份編碼的中藥飲片將逐漸退出中藥市場。但筆者以為,此規範推廣前,針對基層中醫自種、自采、自用中藥材等實際問題應有具體政策,也不能一概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