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祥解說小柴胡湯

張慶祥老師是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教研室博士生導師。他通過對《傷寒論》小柴胡湯方義、加減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認為小柴胡湯是一外可清熱散邪、益氣解表,內可調理肝脾、和解少陽、清化濕熱的方劑。筆者侍診師側,親眼目睹老師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治療內傷外感各種疑難雜症,每獲奇效。遂將其對小柴胡湯的理解和臨床應用總結如下。

方 義

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七味藥組成,張慶祥認為其核心病機在於調理氣機,並常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說明氣機條暢的重要性。《素問·六微旨大論》云:「非出入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方中柴胡升舉陽氣,疏肝解郁,「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神農本草經》)。原方用量八兩為君,「且方中七味藥中,半夏、黃芩俱在可去之列,唯不去柴胡、甘草,當知寒熱往來,全賴柴胡解外,甘草和中」(《傷寒來蘇集》)。黃芩苦寒洩熱;半夏辛開苦降,配柴胡則升,配黃芩則降,且有降逆和胃、辛開苦降之效。另外,人參、甘草、生薑、大棗,補中氣和營衛,降逆止嘔,健脾培元,使正勝邪卻,扶正不留邪。諸藥合用,使氣機有上通下達,和調內外之功。且其在調理肝與脾胃之時,亦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義。

加 減

若兼見脾虛乏力者,加香砂四君子湯以補氣行氣健脾;伴脘痞痰多者,加平胃散以行氣除脹;伴惡寒鼻塞者,加桂枝、白芍以解表調和營衛;伴項強不舒者,加葛根、羌活以舒筋散寒;伴失眠多夢者,加龍骨、牡蠣以重鎮安神;伴頭暈噁心者,加天麻、白朮等以祛風化痰;伴帶下色黃屬濕熱下注者,合二妙散、三妙散及生山藥、蘆根等以健脾利濕清熱。

主 治

《傷寒論》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由該條文可知,病位已離表而欲達裡,然並未至裡,而是「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之半表半里,然半表半里絕非表裡之間的膜原而已,從148條純陰結全屬裡證,陽微結則既有表證又有裡證,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來看,半表半里當為少陽樞機游移不定,既涉表,又及裡,則此方臨床應用廣泛當在情理之中。

另外,六經辨證理論用三陰三陽概括臟腑、經絡及氣化功能與病理演變。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下耳後,入耳中,其支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屬肝絡膽。而肝膽相表裡,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小腹,斜行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注肺,並上行連目系,達巔頂,環口唇。故邪在少陽經絡所生病者,常會涉及多個臟腑,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肝膽經循行部位的症狀,以及肝膽本臟腑病證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功 效

小柴胡湯方首見於《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根據仲景之義,「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臨床可用之和解少陽、益氣解表、調理肝脾,清化濕熱等。

和解少陽  治療邪入少陽以口苦、咽干、目眩為主症的半表半里證。邪在少陽,膽火內郁,見口苦、咽干、目眩之三大症,用之準確,效若桴鼓。

解肌發表  治療邪入少陽的寒熱往來證。《傷寒論》第98條所言,此時邪在少陽,正邪交爭,旋退旋進,故寒熱往來。張慶祥認為少陽少血,不可發汗,太陽證雖未罷,因邪入少陽之像已顯,故不用桂枝而擇柴胡。

益氣解表  用以治療虛人外感,氣虛發熱證。小柴胡湯中有人參,為補氣之要藥,配伍甘草、大棗,故虛人外感時,張慶祥每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而獲效。

調節氣機  用以治療中焦氣機失調所致的肝脾不調及肝胃不和證。《金匱要略》開篇即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臨床脾胃病的發病與肝關係密切。方中柴胡為疏肝解郁之主藥,且人參、生薑、甘草、大棗四藥合用,固護中洲使脾旺不受邪,隨證加減,療效甚佳。

清化濕熱  治療中焦氣機斡旋失常,津液代謝輸布障礙,郁而化熱引起的中焦濕熱及上焦痰熱證。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臟喜燥而惡濕,胃則喜潤而惡燥,但若脾胃虛弱,運化無權,釀生痰濕,久則蘊生濕熱或痰熱。方中黃芩、半夏清熱燥濕,為燥濕化痰除濕之品。張慶祥臨床常用此方清化濕熱,化痰開竅,治療酒客濕熱內擾之胃脅脹痛、痰熱擾心所致失眠多夢,以及濕熱下注之尿赤帶黃等。隨證化裁,邪正兼顧,則痰濕去,脾胃健,且祛濕而無傷陰之弊,正中濕熱纏綿難愈之機。

病案舉例

陳某,女,55歲,因失眠數年,於2009年9月11日就診。素有心臟病史,入睡困難,易醒,醒則心煩,伴身熱汗出,時發心悸,口苦口臭。舌體胖大,苔白微厚,脈弦滑弱。證屬痰熱內擾,肝郁心弱,治以清熱化痰,解郁安神。方用小柴胡湯合二陳湯加味。處方:柴胡15克,酒黃芩9克,青皮、陳皮各9克,姜半夏9克,生曬參10克,茯苓12克,蒼朮、白朮各12克,元胡9克,雞血籐12克,生龍骨、生牡蠣各18克,砂仁6克,生甘草3克,炒梔子9克。6劑,姜、棗為引,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後入眠好轉,醒後可以復睡,心煩減輕,唯時有心悸,口苦有味,汗出身熱,納可,時頭痛,嘔吐。舌胖大,有齒痕,舌質淡,苔白微厚,脈細弦弱。方藥對證,濕熱像已減,但病機仍在,故效不更方,去蒼朮、白朮之溫燥,梔子之苦寒,針對其高血壓的伴見症加鉤籐15克,以平肝潛陽,加益母草18克,以活血利小便,導熱下行。6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藥後睡眠好轉,頭痛嘔吐未作,心煩減輕,現入眠難,汗出多,汗出時心煩身熱明顯。舌象同前,脈弦滑。痰熱症減,因病人處於更年期,陰虛內熱為主要矛盾,故去鉤籐、益母草,改鍛龍骨、鍛牡蠣各15克;加丹參12克活血通脈,青蒿9克、地骨皮12克清退虛熱。6劑,煎服法同上。

後以上方為基礎方調理,睡眠正常,余症亦消。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