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不容迴避的,這些問題涵蓋了學科建設、管理措施、人才培養、科研水平等諸多方面。其結果導致了氣功核心競爭力的弱化,氣功學科亟待發展。
學科建設滯後
在經歷了兩次發展高潮的洗禮後,氣功學科的框架基本形成。其主要標誌是,氣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機構的建立,包括本科生、博碩士研究生在內的氣功教育體系的形成及規劃教材的出版,專業研究所、研究室等科研單位的設置等,國家及地方性的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的設立,中國醫學氣功學會、世界醫學氣功學會、中國健身氣功協會的合法註冊與運行。
但學科建設滯後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軟件」方面有:氣功的內涵與外延不明,醫學氣功與健身氣功的界定不清,氣功學術活動、尤其是正常學術爭鳴的不足與弱化;「硬件」方面有:氣功專業機構數量少、規模小,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年齡斷層、結構失衡。凡此種種,使氣功學科建設不僅大大落後於其相關學科,而且也與人們對氣功的要求、想往不相符合;瑜伽等「舶來品」在國內較快發展的現實,則從另一角度反襯出氣功學科建設落後的窘地。
管理措施不全
任何活動廣泛、正常的開展,必須以嚴格、周全的管理作保障,氣功也不例外。回顧近幾十年來的氣功管理,似乎可以用「救火式」與「保姆式」來形容。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第二次氣功高潮,其發展的速度之快,涉及的地域之廣、人員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管理部門尚未作出相應的反應之時,氣功高潮已經在華夏大地規範興起,這就直接導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氣功活動幾乎完全處於自發性、無序性狀態,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管理部門針對氣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救火」。如針對一段時間內氣功無證行醫活動的出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89年11月發佈了《關於加強氣功醫療管理的若干規定》,以規範氣功的醫療活動;針對商業性氣功活動的出現,工商、稅務、物價管理部門也先後就這三個方面出台了相關的管理辦法。但這些被動式、「救火式」管理的效果並不理想,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貓捉老鼠」式的遊戲屢見不鮮,以致李洪志之流打著氣功之名,大行反科學、反人類、反社會、反政府之實,對氣功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本世紀對健身氣功的管理則完全是「保姆式」的,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健身氣功管理辦法》,對健身氣功的定義、功法審批、活動站點建立、從業人員資質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規範。從結果來看,該辦法對氣功活動的「撥亂反正」確實起到了作用,但隨之出現的是氣功參與人員不足,以致國家對氣功的投入與人民群眾受益的「投入產出比」失衡,氣功對人們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所起的作用有限。故這兩種管理模式實際上都不理想,或者說都不完全符合氣功學科發展的特點。此外,現行「醫學氣功由衛生部門管、健身氣功由體育部門管」的分工管理制度,其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以筆者之見,借鑒其他學科的經驗,通過加強行業規範建設,政府管理部門與行業協(學)會的「齊抓共管」模式,值得一試。
專業人才匱乏
由於筆者對健身氣功的現狀不是很瞭解,故這裡所說的人才匱乏,主要針對醫學氣功而言。目前,國內成規模的醫學氣功機構有河北省氣功醫院、上海市氣功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氣功教研室、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氣功科等。但即使在這些單位,人才匱乏問題也很突出,主要表現為:
一是人員總數不足,上述四家單位(部門)中教研室、科室人員都在10人以下,醫院、研究所的人員總人數雖不少,但真正工作在氣功一線者也十分有限,大致也各在10人以下,其他的中醫醫院大多沒有氣功的專職編製,從業人員基本以兼職為主。樂觀地估計,目前全國氣功專業人員的總數在50人上下,這樣一支人數不足的隊伍,要承擔起傳承、弘揚氣功學術的任務,實在力不從心。從這個角度來說,甘肅省衛生廳號召醫務人員學習真氣運行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學習的內容由真氣運行法擴大為整個氣功的基礎理論、基礎功法等的話,其意義將更大。
二是領軍人才的缺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一線氣功從業人員中具有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等正高級職稱者不足1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只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天君一人。這一現狀勢必影響氣功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好在上世紀兩次氣功高潮的主力軍和領軍人物大多還健在,如河北省氣功醫院的「四大金剛」張天戈、趙寶峰、李春才、田宏計,北京的宋天彬,上海的張文江、王崇行、柴劍宇,浙江的劉元亮等,如能從現在起,就為他們配備得力的助手,抓緊對其經驗的傳承,完全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成效。
科研水平不高
氣功的科學研究起步較晚,從上世紀50年代的首篇氣功論文算起,至今不過五十多年,故基礎差、經驗少;加上近十年來立項難、經費申請難、論文發表難,及其人員不足等原因,使氣功科研整體水平的提高十分緩慢,近年在高級別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十分稀少。每年能在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足10篇,在更高級別期刊上發表的氣功論文則更是屈指可數;在各種學術會議上交流的氣功論文,也基本以數量不多、亮點不多為特徵。而科研水平的不高,就會導致氣功核心競爭力的不足,甚至還會影響到人們對氣功科學性的認識。
加強人員培訓、組織專項攻關等措施,可能是緩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方法。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在幾十年中積累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的前瞻性設計、大樣本觀察、幾十年連續性跟蹤等方法,幾近循證醫學的要求,故其研究結果至今未見提出異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