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黏液便患者治驗體會

筆者曾治一位60歲老年婦女,患者自述反覆解黏液便2年,病程中服用過大量中西藥物,但效果不明顯。症見腸鳴腹痛,痛時欲瀉,瀉後痛減,大便色白如魚腦,日大便7~10次,伴有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小便清長、形寒肢冷、腰膝困痛、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腹部查體未見陽性體征,大便化驗及結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從其症見腸鳴腹痛、痛時欲瀉、瀉後痛減、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來講,當屬肝郁脾虛、水濕內困的痛瀉,治當疏肝健脾、滲濕止瀉,屬痛瀉要方的主治範圍。從其症見脘腹痞滿、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納呆滯、大便色白如魚腦,日大便多次、小便清長、形寒肢冷、腰膝困痛來講,當屬脾腎陽虛、寒濕下注的洩瀉,治當溫補脾腎、散寒除濕、澀腸止瀉,是四神丸合胃苓湯的主治範圍。從其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而知,是內有虛寒之象,治當溫陽散寒,遣方用藥與上所述相符。因此,筆者決定選用痛瀉要方、四神丸、胃苓湯加減。藥用炒白朮、炒白芍、肉豆蔻、補骨脂、赤石脂、茯苓、炒薏仁、白及各15g,陳皮、炒防風、蒼朮、藿香、佩蘭、地龍、五味子各10g,炙甘草、官桂、吳茱萸、殭蠶各6g,厚樸、三七各3g。10服,水煎服,日一服。

一周後,患者再次來診。自述服藥後諸症有所緩解,大便每日3~4次,便中黏液明顯減少,但仍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沉遲。筆者遂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淡附片、高良姜各9g,焦杜仲、炙黃芪各15g,以加強溫補脾腎之力,再服十服。

20天後患者第3次來診。訴服藥後諸症明顯緩解,大便每日1~2次,便中黏液基本消失,舌淡紅,舌體胖邊有齒痕,舌薄白膩,脈濡緩。遂守方不變,又以上方10服,水煎服,日一服。

1個月後患者第4次來診。患者大便日一次,便中黏液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遂以參苓白朮散6g,日3次,開水沖服,以善其後。

3個月後隨訪,腹瀉再未發作。由此可見,疏肝健脾溫腎、滲濕收斂澀腸之法對頑固持久黏液便有明顯療效。此後,筆者用同樣的辦法治療了十餘例頑固性黏液便的病人,均獲得了滿意療效。

痛瀉要方,又稱白朮芍葯散。出自《丹溪心法》,由白朮、白芍、陳皮、防風組成。功能舒肝健脾,祛濕止瀉。主治肝郁脾虛的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舌苔薄白、脈細弦者。

四神丸由肉豆蔻、炒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紅棗、生薑組成,功能溫腎暖脾、固澀止瀉,主治脾腎陽虛及陰寒內盛所致的大便不實、不思飲食、脘腹冷痛、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困痛、舌淡苔白膩、脈沉遲者。

胃苓湯由蒼朮、厚樸、陳皮、炙甘草、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生薑、紅棗組成。功能燥濕健脾、滲濕止瀉,主治脾陽不足及水濕內停的面色虛浮、食納呆滯、形寒肢冷、舌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沉遲者。

臨床觀察發現,白及、三七對胃腸黏膜有保護、收斂作用。藿香、佩蘭配防風對消除大便中的黏液有良好效果。地龍、殭蠶對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性疼痛有積極作用。(伏新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