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男,57歲,2011年6月9日初診。患者4月初施工時從腳手架上摔下,右下肢外傷後致右脛骨骨折,手術治療出院。之後1個月後小腿中段出現皮膚潰破流少許稀白膿,逐漸形成一潰瘍面,經醫院檢查骨折手術成功並排除骨髓炎,但久治不愈,經人介紹前來診治。見右小腿較健則輕度腫脹,輕度壓痛,內臁有一皮膚潰瘍面,肉芽紫暗不擇,膿液稀薄,色黃白,量較多,味腥,瘡周紅腫,糜爛滲液,舌淡紅,苔薄黃膩,脈細滑。
診為皮膚潰瘍,證屬濕熱瘀阻。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斂瘡。
治療方法:取黃芩240克加入清水2000毫升中,武火煎沸後以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二層潔淨紗布過濾,再將藥液以文火濃縮為500毫升,冷後裝瓶備用。治療時以潔淨紗布浸透藥液外敷潰瘍面,干後淋以藥液並保持濕潤。用藥5日後潰瘍面滲出明顯減輕,2周後即有新生肉芽組織,1月後皮膚癒合,病告痊癒。隨訪1年餘皮膚正常。
按:黃芩為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根。味苦能燥濕,性寒能清熱,為清熱燥濕之佳品。能清肺、大腸、脾、肝諸經之濕熱,尤長於洩肺火,行肌表,清大腸之熱。《神農本草經》載本品可治「惡瘡疽蝕火瘍」。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證實,黃芩抗菌譜較廣,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金黃色葡萄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黃芩有解熱、鎮靜、利尿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功效,所以運用單味黃芩煎劑外敷治療本病,可收到比較理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