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國家藥典委員會經過多年調研論證和徵求意見後,在《中國藥典》2010年版第二增補本中正式頒布中藥材及飲片二氧化硫殘留標準。
在長期缺乏二氧化硫限定標準、「硫黃中藥」問題突出的大背景下,本次標準的頒布確為值得行業內外歡欣鼓舞的重要事件——至少,從沒有標準到建立標準,中藥規範化之路又取得了一次長足進步。如措施能執行到位,則必將倒逼中藥材生產供應方嚴格把控硫黃的使用量和頻率,減少中藥材二氧化硫殘留超標問題的發生。
但欣喜之餘,仍需明白,本次頒布標準並非期望一勞永逸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針對熏硫問題的階段性應對措施。徹底淨化中藥材質量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防範而非絕對禁止
標準的頒布主要是防範硫黃濫用和過量,而非絕對禁止。在當前的生產力條件下,解決中藥材質量問題應該是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其一,硫黃本身就是一味外用內服中藥,歷史上長期應用於中藥材加工保管過程。逐步減少硫黃使用本是社會發展需要,但在當前國內中藥材產供銷體系散、亂、小,現代服務功能不足背景下,想徹底廢止硫黃熏蒸使用根本不現實。其二,國內外科學研究證明,低限度的硫黃熏蒸危害性相對較小。但過量使用後,被熏蒸的中藥材會殘留足以造成人體損害的二氧化硫和亞硫酸鹽,甚至可能改變中藥材本身性效。因此,當前主管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防範硫黃熏蒸過度使用,以及禁止硫黃增白等方面,的確是「抓干去枝」,明智地解決迫切問題。
「重災區」在中間環節
那麼,硫黃的過度使用主要發生在哪個環節?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用硫黃。當前,硫黃熏蒸主要用於中藥材的乾燥加工、殺蟲、倉儲保管和增白增色,也就是說,硫黃過量使用主要產生於中間環節,並且流通過程越複雜就越容易導致硫黃過度使用。筆者曾調研過全國多個藥材主產區。發現在生產源頭,只要現代化加工、倉儲等配套服務跟得上,傳統的硫黃熏蒸方法完全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例如重慶秀山金銀花產區,在引進先進的乾燥加工設備後,地產金銀花基本實現無硫;而在黨參、當歸、黃芪等大宗品種主產區甘肅隴西等地,優良的自然環境加上規範化倉儲,也可確保上述品種長期無硫化存儲保管;即使在空氣相對潮濕的產區,氣調庫等先進保管技術推廣也可大大降低霉變、生蟲的可能,從而免去硫黃熏蒸的必要。也就是說,從生產源頭上解決熏硫問題相對簡單得多。
但無硫的中藥材一旦進入中間環節層層倒手,問題一下子就變得錯綜複雜。在傳統流通方式下,中藥材中間環節多達十幾道甚至更多,散、亂、放任自流特徵極為明顯。這不但大大助長熏硫過度使用的可能,更為嚴重的是給主管部門監管、追溯帶來極大困難。即使前端生產、加工得再規範、再優質,在經過複雜繁多的中間環節後前面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這也是中藥材質量問題久治難愈的根源。
快速產銷對接是關鍵
根治「硫黃中藥」問題的關鍵依然是要減少中間環節。「中間環節」這個病根找清楚了,問題解決起來就有了關鍵抓手,就是要下大力氣加速產銷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通過在產銷兩端建立信息、電子交易、檢驗檢測和倉儲物流等現代服務體系,快速對接供需兩端。逐步打造「優質優價」語境,引導企業進入原產地走「訂單農業」路線,從而根本上解決「硫黃中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