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五個關鍵點

中醫藥能衝破各種障礙傳入世界140多個國家,不僅因為它符合人類回歸自然的潮流,能解決一些現代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最根本的是中醫藥無可質疑的臨床療效所表徵的科學性。然而,要國際化到全球接受和公認,則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化原則。「標準」既需要稱謂的統一,計量的統一,原則的共守,貫例的遵循,更需要學術整體形態的符合。因此,實現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既是解決「橋樑」問題,也向中醫藥學術提出了全面的適應性整合問題。筆者認為,在「橋樑」構建和對學術進行適應性整合時,需要特別注意以下5點:

體與用

標準化的目的是便於把自己的學術輸出。「標準」是世界各國的,而所輸出的卻是我們自家所獨有。若為了適應「標準」而拋棄自己最獨特的東西,誰還會歡迎那種倣傚別人而不是迥異於別人的東西呢?中醫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但這並不影響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向世界發展的資格,而且可以說正是它與現代科學的異質,才有了其獨立於世界科學之林的基礎。所以,保證完整的學術形態(含理論、中藥、針灸、推拿、正骨等)這個「體」進行輸出,應當成為根本的著眼點。而制訂標準,符合國際標準化和對這種標準化的適應,則是「用」的層面。這並不是貶低標準化的作用,而是強調須擺正二者的關係。失去了「體」即沒有了自身;「體」不能致用,即無法體現價值。

  揚與棄

這裡談揚與棄,當然是以世界的視野和時代的目光為標準的。中醫藥國際化是「揚」,是要將中華文明中獨具魅力的這一瑰寶「揚」向世界,使之惠澤全人類。而面對世界,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的整體輸出,其骨架和輪廓很重要,因此,應當首先成為「揚」的重點。如揚中醫學世界獨無僅有的特色,揚較之於西方醫學自身所具有的優勢,揚整體恆動的哲學觀,揚以人為本的診療思想……從一定意義上講,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就是將這些框架內的東西,詮釋成外國人學得懂、用得會並能參與研究和發展的具有普遍價值的知識體系。至於「棄」,除了要棄掉糟粕和雖不一定是糟粕、但無法與時代語言溝通的部分,在標準化進程中,還要注意解決與其他學科難於通約的問題。此外,對於用語艱澀、稱謂混亂、思維過度依賴比附、藥物品種駁雜、對其有毒有害物質重視不夠等問題,亦需注意解決。在認真進行「揚」與「棄」的過程中,使整個學術體系,既彰顯特色和優勢,又合於時代步伐。

  守與創

中醫藥通向世界,必將同各學科產生碰撞和交融。「守」指中醫藥學在參與碰撞和交融時需要堅持和護衛的學術髓核。如將人和自然緊密聯繫進行觀察的「天人合一」觀,將病人放在氣候節令、地理環境、生活狀況、心理情感、秉賦類別、社會地位、經濟水平等全方位進行思考的整體觀;將病情放在動態變化中進行考察的恆動觀;將疾病進行具體分析的辨證論治;獨特的方藥療法,針灸療法、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等都是中醫藥學的髓核,是需要加以守護的。但這種「守」並非一成不變的全面傳承,而是需要創新,需要發展,需要對時代的適應。由於中醫藥學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域,因此,在標準化時,除接軌的「硬」條件外,對學術標準的制訂,具有一定的主動權,在運用這種主動權進行標準制訂時,「創」的重點似應放在以下兩點上:首先,「創」的內容應包括:在醫學實踐活動中,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新的理論分析和理性解答;對疾病的產生以及預防、治療的規律和變化趨勢作新的揭示和預見;對固有經驗和現實經驗作新的理論昇華,對治療手段作改良和拓展。其次,「創」的另一個重點是,中醫以中國特殊的人文形式反映醫學科學內容,有不準確、不清晰、不直接的缺點。因而,可驗證的療效部分中國人、外國人都能接受,但超出了直接經驗認識,中醫學的概念、範疇和理論,因多屬人文範疇,外國人很難理解,因而,在「創」時應著力加以解決。

  適與融

「適」,指中醫藥學要進入世界領域,而且要在世界科學之林中扎根生長所要求的適應性變革。無個性,無特色,無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當然是不可能進入世界科學之林的,而進入後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則首先要求自身對「氣候」、「土壤」的完全適應。也就是說被世界醫學界、科學界所認同,被各種民族、各種膚色的人所接受。這種適應過程也許是理論體繫在恪守髓核前提下的解構和重構。它要求大至從理論框架、思維方式、辨證方法,小至計量單位、書寫順序,表述習慣的全面適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傳播和應用。然而,「適」,還僅是總體目標的第一步。它最終的目的是「融」,即不被當作「異類」而融入到世界科學體系中。這種融入當然不是自身特色和個性的丟失,或者僅僅是獨特治療作用的被利用,而是以完整的體系,鮮明的形象獨立於科學之林。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則如海陸空軍間的關係一樣,分之自成體系,作用分明,特色各異,誰也代替不了誰;合之協同作戰,都是戰鬥力量。

  知與行

這不僅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問題上,它其實是一個步伐問題,速度問題。因為從中醫傳播的速度、範圍、勢頭等,不難看出世界人民對它的歡迎和渴望。而泱泱大國日益顯赫的國際地位,也要求自己的優秀文化對世界產生相應的影響。就中醫界而論,也希望乘千載難逢之機把學術推向全球。因此,可以說中醫藥國際化,「知」已經不成問題。但在「行」的問題上,情況則不容樂觀。因為要作的工作太多了:中醫整體隊伍急需培養知識更新意識;中醫理論隊伍要推進理論的解構與重構;中醫臨床要首先將療效顯著的方劑通過標準化要求,推向世界;中醫教學要加速培養國際化人才和幫助國外中醫教育的發展;中藥要完成品種的規範,命名的統一,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問題的解決;翻譯隊伍要提高專業學術水平和翻譯水平;中醫藥學術團體要及時瞭解世界信息,迅速鋪路搭橋;衛生行政特別是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加強政府間對話,促進各國關於中醫藥法律法規的誕生。這一切或剛剛起步,或正在攻關。現實的情況是,有的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或者說還未提上議事日程。如中醫整體隊伍知識更新意識的培養。這類問題不解決,隊伍尚且不能對「標準化」適應,學術適應進程必受影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