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要走向世界,中醫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那麼,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中醫究竟採用何種語言才能與西醫學乃至現代自然科學對話、交流,究竟何種對話、交流方式才能為世界各國所接受,並得到國際慣例認可?從世界醫學發展趨勢來看,它當屬於中西醫結合。
遠的不提,僅舉幾個眼前的例子即可說明。去年9月,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今年新年伊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獲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今年3月,我國研製生產的地奧心血康膠囊,通過荷蘭健康保護檢查局的註冊,獲得在該國上市許可,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性藥品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零的突破。這些成果可以說,無一不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足以證明在目前世界範圍內,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語言與方式,正在中醫與西醫對話、交流中形成一種默契。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現代醫學開始進入我國,從此時起我國的中醫受到了西醫學的衝擊,「純中醫」的比例開始減少。經歷了一個半多世紀後,如今在我國中、西雙軌並行的醫療體系中,「純中醫」已幾近消失。如目前中醫院校畢業從事臨床工作的人員中,少有不利用現代西醫學的診療方法或是不開西藥的。從世界範圍來看,由於東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在西方國家,「純中醫」幾乎無法讓人接受,在對話、交流中,若採取「純中醫」的語言,似乎等於對牛彈琴,結果將是一廂情願。時下,西方國家學習、研究中醫的,均為「西學中」,即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國家醫療體系中所擁有的技術人員,除西醫外只能是由「西學中」發展而來的中西醫結合,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可能有「純中醫」。
中醫受到西醫學衝擊並非壞事,中醫學恰恰由此找到了出路。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聽到精通中醫的李鼎銘先生「中西醫各有長處」的話後,高瞻遠矚地說:「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這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關於「中西醫結合」的論述,也是有關世界醫學發展大趨勢的最早的科學論斷。正由於此,我國在解放後開展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新醫學的開拓性工作即中西醫結合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應該說,中西醫結合不僅為我國所首創,也應該成為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中西醫結合這條被實踐證明了的人類幸福之路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沒有理由不繼續走下去。
就目前我國中醫研究而言,不外乎兩種,一是「中醫研究者」,二是「研究中醫者」。若說前者與發掘、繼承有關,後者則是與發揚、提高相聯。當然,繼承是進行中醫學研究的前提,否則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僅此還不夠,必須加以提高,才能有所發展。中醫學的發展唯有不斷創新,應汲取現代自然科學的長處,藉以充實、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醫同道要向國外「西學中」那樣,認真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積極進取走創新之路。否則,在西醫學的衝擊下,中醫學將有可能成為「古典文化」,失去其作為醫學的實用價值,甚至出現生存危機,由「廢醫存藥」導致「醫藥俱亡」的危險不是不存在。
21世紀,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更加迅猛,各學科除分化愈來愈細向縱深發展之外,其間的橫向交叉、滲透會愈來愈廣、愈來愈頻繁,作為代表世界醫學發展方向而又屬於交叉多學科的中西醫結合,將會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快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研究與建設,引導中醫藥全面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