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體內陽氣確實虛

贊成「空虛」論

筆者贊同王玉生醫師的觀點:炎熱的夏季,人體內陽氣空虛。自然界的陽氣在一年四季中經歷著升、浮、降、沉的圓運動。即春天,陽氣從地下升起,逐漸上升;夏天,陽氣浮越在高空;秋天,陽氣開始下降,逐漸降入地下;冬天,地下的陽氣進一步沉入地下的水中,潛藏起來,以便來年再升發。所以冬天地下陽氣充足,高空陽氣空虛;夏天高空陽氣旺盛,地下陽氣空虛。這種現象可從冬天井水是溫的,土窯洞裡很暖和,而夏天井水是涼的,窯洞裡也是涼的得到驗證。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且與大自然保持著同步的規律性變化,此即謂「人與天地相應」或「天人合一」。故人體內的陽氣在一年四季中同樣經歷著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運動。冬天陽氣潛藏在體內的腎裡,所以冬天人體內陽氣充實,體表陽氣虛弱;相反,夏天人體內陽氣外越,所以此時體內陽氣空虛,體表陽氣旺盛。臨床常見一些脾腎陽虛的病人,冬天如果不慎食冷,最多也就腹部隱隱作痛;但如果在夏天飲冷,則常會引起洞瀉不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夏天體內陽氣空虛,使人體更加虛弱的緣故。

近治患者劉某,34歲,女,商場營業員。素體陽虛,近日因天氣炎熱,酷暑難當,為消暑先吃西瓜,再吃雪糕,不料很快引起腹痛,繼而開始腹瀉。瀉出稀水樣便,每日七八次。進食漸少,疲乏無力。診見脈沉弱無力,手指涼,舌淡體大,邊有齒痕,苔水滑。此乃寒邪直中,戕伐虛陽,中焦失職,脾虛不運,水走腸間,發為洩瀉。治以溫陽化氣,健脾止瀉。處方:炒白朮15克,茯苓20克,乾薑15克,制附子10克,蒼朮15克,砂仁10克,車前子15克,炙甘草8克。2劑,水煎服。3天後患者告曰:服藥1劑,便次減少,大便變稠;劑盡大便成形,每日1次,飲食正常。

筆者認為人體內陽氣的升、浮、降、沉的運動是造成夏天人體內陽氣空虛的根本原因,是內因。而王玉生醫師列舉的諸如夏天人體腠理疏鬆,汗出增多;人們喜歡冷飲;喜歡開空調等只是促進陽氣散發並引起體內陽氣空虛的誘因,是外因。

反對「旺盛」論

筆者不能苟同王金成醫師的觀點。因為人體是一個立體的整體,按層次分有表層的皮膚、腠理;中層的肌肉骨骼及裡面的臟腑。就臟腑而言又可分為上焦的心、肺,中焦的脾、胃和下焦的肝、腎。如果籠統地說人體,所指部位就不夠準確。因為正如我們在前面論述的那樣,體表和體內陽氣的虛實,在不同的季節是不一樣的。王金成醫師說「炎夏,人體陽氣當最為旺盛」。如果這裡的「人體」是指體表,那當然是對的;如果是指體內,那顯然就不對了。但是「造化之氣,以中下為本」。照此觀點,人體的根本應該是指下焦的腎。也就是說,看人體陽氣的虛或旺,要用腎陽作標準。腎陽虛就是陽虛,腎陽旺就是陽旺。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夏天人體內腎的陽氣是空虛的,這樣王金成醫師認識的錯誤之處就顯而易見了。

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說:「『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之最高景界。」細思一個「人體」,一個「體內」,所指範圍和部位大相逕庭。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就會造成認識和理解上的模糊和錯誤。

人們都知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名句。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古人認識到了春夏人體內陽氣空虛,才諄諄告戒人們去養護、去補充,對於素體陽虛的人來說尤其是這樣。至於說到秋冬養陰,那是因為充足的陰液才更有利於陽氣的潛藏。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