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中醫屬於癥積、痞塊、臌脹範疇。
治肝二要
治療大法首在扶正袪邪:分清標本之輕重緩急,把握攻補之先後主次。扶正即調肝、健脾、養腎;因為該病晚期主要表現為肝、脾、腎三髒之氣血、陰陽虛衰,功能嚴重損害。袪邪包括行氣(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活血(桃紅四物加味),逐水(「至虛有盛候」,宜緩攻,忌峻下,要保護胃氣,胃氣一敗,其人必死。)
其次要疏肝與養肝相結合,根據病情各有側重。疏肝為主用四逆散:疏洩厥陰。方中柴胡疏肝理氣,枳實宣通結滯,白芍柔肝斂陰,甘草緩急和中。柔養肝體為主用一貫煎:沙參、麥冬、生地、枸杞滋陰養血,當歸活血,川楝子疏肝。
慢性肝病肝郁脾虛型患者,肝失疏洩,氣血痺阻,脾運不健,生化乏源。其症可見納減,腹脹便溏,四肢倦乏,面浮色晦,入暮足腫,肝脾腫大。舌質暗紅,舌體胖,邊有齒印,脈象虛弦。治用疏肝益脾,活血消癥。治以復肝丸(朱良春經驗方)配合柴胡疏肝散、異功散、當歸補血湯加減。常用藥物如柴胡、當歸、白芍、黨參、黃芪、白朮、丹參、地蟞蟲、郁金、陳皮、茯苓等。
現代藥理證明白朮能升高白蛋白,糾正A/G倒置,並有抗凝血和明顯的利尿作用,能調整電解質,促進鈉的排泄,所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始至終均可應用,但須注意兩點:
一是劑量需重,少則無效,一般用30-45克,重則在60-90克。二是苔膩質淡,濕盛者宜用炒白朮或焦白朮;舌紅苔少,真陰虧損者宜用生白朮,因生用可以柔養生津。是化濕不傷陰,生津不礙濕之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