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普須「科學性第一」

在科學勞動這座「金字塔」中,科普是基礎,科學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沒有它,再好的科學設想和研究都會被束之高閣,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不會有任何收穫。可以說,所有學科的普及都是如此,中醫科普概莫能外。

要想走好中醫科普路,也就是中醫知識傳播之路,首先應當做的,就是必須遵循科學性第一的原則。中醫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同時也是東方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科學性,使它昂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長盛不衰。也就是說,不管你的文章寫得多麼優美,講座講得多麼動聽,都不能背離科學的軌道,如果失去了科學性,科普就失去了靈魂,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有的甚至是偽科學和反科學的。我國近期出現的養生亂象,從根本上講,就是所謂「大師」、「神醫」在科學性上出了問題。我們也講養生要寓教於樂,但這個樂必須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否則就是譁眾取寵,人們千萬不要上當受騙。

科普除了姓「科」之外,還要體現一個「普」字,即是要講究通俗性和大眾化。中醫科普文章和講座,不同於中醫學術論文和講座,因為它的對象是普通老百姓,要以他們看得懂和聽得懂為原則,這樣他們在生活中才可能學得會,用得上,否則就是對牛彈琴。

走好中醫科普路,並非一件易事,它對普及者有著較高的要求:第一,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歷來主張採取揚棄的態度,並非一味承襲。受到時代的限制,傳統養生方術中也難免良莠並存,科學的方法即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吸收精華。因此,對於任何中醫藥資料,都要本著科學的精神,進行認真甄別,千萬不可隨意拈來,人云亦云,或者似是而非,模稜兩可,造成誤導。這不僅是普及中醫知識的需要,也是迎頭痛擊那些披著科學的外衣,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幹著圖財害命勾當的「現代巫」的需要。

第二,要有紮實的中醫學功底。這是保證中醫科普科學性第一的前提,當然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干一行愛一行,熱愛中醫事業;二是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要刻苦鑽研,下大力氣,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藝。

第三,要有一定的中醫科研基礎。如上所述,若只有科普熱情,但從未從事過科研工作,勢必不清楚科學勞動的過程,也不瞭解其中的關係,尤其是在中醫科學技術普及上,往往會無的放矢,減弱普及的力度,如此科技成果同樣轉化不成生產力。

第四,要有較好的中醫「白話」能力。眾所周知,中醫使用的語言,來自古代,大多深奧晦澀,讓人難以理解。中醫科普的目的,就在於把架設在歷史電桿上的高壓電,通過變壓器,轉化為220伏電壓的現代生活用電。因此,講道理一定要深入淺出,使用的語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如果群眾弄不懂,搞不清,就會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效果。

第五,要有勇於創新的精神。事業的發展需要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創新是中醫進步的靈魂,是中醫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術研究如此,學術普及亦然。如近年由馬有度教授編著、去年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奇妙中醫藥——家庭保健顧問》一書,在寫作手法上採用了書信交談形式,與群眾心靈溝通,大大拉近了和大眾的距離,讀起來令人備感親切。這種新型醫學科普表現形式,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