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痿病治論

《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的三條原則,「治痿獨取陽明」、「各補其滎而通其俞」、「各以其時受月」。這本是指導針刺治療的原則,但現在已廣泛地用於指導臨床的組方與用藥。

「治痿獨取陽明」只適用於「足痿不用」,但對後世的影響較大,有學者認為「治痿獨取陽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清胃火以肅肺氣之熱;滋胃津以潤五臟氣之燥;祛濕熱以防下損肝腎;補運脾胃以資氣血之源。此外還應包括通瀉胃腑之熱。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告誡後人:針刺「大」脈,出針後要快速按壓針孔,勿令其出血,以免傷血。提示痿病見「大」脈,不能採用放血治療;藥物治療則不能耗血、動血,應以滋補精血為主,即使有陽虛表現,亦應是陰中求陽。

《黃帝內經》一書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內含很多中醫的原創思維模型,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其對痿病的論述,除設立《素問·痿論》專篇進行詳論外,還散見各篇,對痿病的中醫診治影響頗深。

創立痿病概念

《內經》創立了痿病的概念。痿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病名之痿;二是作為症狀之痿。

病名之痿

多以「痿」、「痿疾」等出現。《靈樞·根節》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靈樞·九宮八風》載:「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素問·痿論》說:「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等,均為病名之痿。

症狀之痿

多與筋、脈、肉、骨、足等相連而用,除指肢體無力,或筋脈拘急,活動不利,或二者同時並存外,還指局部器官的痿廢不用。其症狀分如下幾種:

肢體無力

指肢體的筋脈馳緩無力,《內經》中記載較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素問·痿論》云:「心氣熱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而「骨痿」的症狀除本篇記述的「腰脊不舉」、「足不任身」外,還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之「坐不能起」。此種症狀多為軟癱,與現代醫學所說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引起的肢體無力有相似之處,如吉蘭-巴雷綜合征、脊肌萎縮症等。

筋脈拘攣

《素問·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邪熱傷肝,耗損陰血,筋失濡養,而成筋痿。《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陰司天之政,風濕相薄,雨乃後,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為氣候變化致痿,再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的論述:「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復則埃郁,病,暴攣痿痺,足不任身」。症狀的描述多為硬癱,與上運動元損害所形成的肌張力增高有相似之處,如原發性側索硬化症。

無力與拘攣同見

濕熱傷及筋脈,可致肢體無力與筋脈拘攣並見。《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相當於現代醫學認為的上、下運動神經元同時受累,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器官的痿廢不用

《素問·痿論》載:「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結合《素問·厥論》之「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和《靈樞·經筋》云:「經筋之病,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提示「陰痿」(現在稱「陽痿」)是筋痿的一種。

痿病分類及鑒別要點

《素問》專列「痿論篇」對五臟痿進行了論述,形成痿病的初步分類。「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之所以按五臟分類,可能與中醫學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有關。因本篇開篇即言「五藏使人痿」,故後世將上述記載歸結為五臟痿,並以此作為痿病的分類根據之一。如張景岳言:「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

在「痿論篇」中對痿病也做了相應的鑒別,其鑒別點主要在「五色」、「五體」的臨床表現不同。肺熱發痿躄者「色白而毛敗」;心熱發脈痿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發筋痿者「色蒼而爪枯」;脾熱發肉痿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發骨痿者「色黑而齒槁」。

此外,痿病與表現為四肢不收的「痱」相鑒別,則主要在神志障礙的有無。「痿論篇」中的痿均未言有神志改變,《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更明示四肢不用的「風痿」,其「心慧然若無病」。而痱則伴有神志病變,如《靈樞·熱病》云:「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是否有神志障礙,可作為痿與痱的鑒別點。

病因病機

《內經》論述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內傷和針刺所傷等因素。其中外感六淫中又以寒、濕、熱致病最廣,而內傷因素以情志、勞倦、房室所傷為主,並記載了針刺不當致痿。

六淫為病主要傷及人體的經絡、筋脈;內傷因素致病主要傷及人體的臟腑、筋脈。痿病的病機,《內經》主要闡述了肺熱葉焦、陽明虛則宗筋縱,並提出帶脈損、失約束致痿,確立了奇經與痿病的關係。

痿病的病因

外感因素: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皆可致痿。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靈樞·九宮八風》云:「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均為寒濕致痿現象。

《素問·生氣通天論》對濕熱致痿則有「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的記載。《素問·五常政大論》論述了燥邪致痿:「陽明司天,燥氣下臨,筋痿不能久立」。

《素問·五常政大論》則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體重肌肉萎」,是風邪致痿。《素問·痿論》云:「逢大熱而渴,發為骨痿」,提示熱邪亦可致痿。在《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中,對歲火不及之復氣致痿也作了詳盡的論述:「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復則埃郁,病,暴攣痿痺,足不任身」。由此可見,《內經》對外感六淫致痿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

情志因素:《素問·疏五過論》對因貧富反差太大,情志憂鬱致痿也有認識:「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靈樞·本神》對因恐懼而精傷致痿作了描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說明情志不遂或驚恐傷腎均可形成痿證。

飲食偏嗜:《素問·通評虛實論》云:「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則說明長期飲食偏嗜膏粱厚味也可致痿病。

勞倦所傷:《素問·痿論》曰:「有所遠行勞倦,發為骨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等。說明勞倦內傷或房勞過度皆可導致痿證的發生。

針刺誤傷:針刺誤傷脊髓而發痿病,《素問·刺禁論》載:「刺脊間,中髓為傴」,「傴」為筋脈拘急,屬痿病之臨床表現之一,此系誤刺損傷神經致痿的最早記載。

痿病的病機

肺熱葉焦:「痿論」篇指出:「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開宗明義地講述「五臟痿」的主要病機。造成「肺熱葉焦」的機制是「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肺為五臟之華蓋,主宣發與肅降,「肺者,藏之長也」,肺熱則氣血津液的布達失職,使五臟失養,五體失用,而發痿病。《局方發揮》亦說:「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

此外,脈痿多為「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陽動則耗血、散血、動血,致「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

筋痿則由於「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耗傷肝陰、肝血,肝失涵養致「肝氣熱」、「筋急而攣」、「宗筋弛縱」,發為筋痿。

肉痿為居處潮濕之地,或感外濕邪,或長期水中作業者,致「肌肉濡漬」,或濕邪蘊積,日久化熱,致「脾氣熱,則胃干而渴」,均可致「痺而不仁,發為肉痿」。

骨痿是因「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捨於腎」,耗傷腎之陰精而致「腎氣熱」,「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陽明虛,宗筋縱:陽明為水穀之海,「五藏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故筋脈肌肉,四肢百骸,皆賴胃之水谷精微以滋養。《素問·痿論》載:「陽明者……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宗筋之會」,若陽明虛弱,氣血化生不足,宗筋失養,弛縱不收,發生痿疾。

帶脈損,失約束:痿躄的發生是帶脈受損,失去約束諸經的功能,筋脈緩縱所致。《素問·痿論》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陽明宗筋之會,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論中涉及到奇經的督、沖、帶三脈,闡述了奇經與痿病發生的關係,開後世從奇經論治痿病之先河。

治療原則

《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的三條原則,「治痿獨取陽明」、「各補其滎而通其俞」、「各以其時受月」。這本是指導針刺治療的原則,但現在已廣泛地用於指導臨床的組方與用藥。

治痿獨取陽明

關於「治痿獨取陽明」需要弄清以下幾個問題,即「適用範圍」、「是否代表作者觀點」、「臨床指導意義」等。

適用範圍:《素問·痿論》曰:「論言治痿獨取陽明何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從論中不難得出:「治痿獨取陽明」是適用於「足痿不用」的,並非適用於所有痿病的治療。

不代表作者觀點:弄清這個問題,還在從原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