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的增大,心身疾病的發病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心身醫學科教授認為,在傳統的疾病譜中,消化系統疾病多屬心身疾病,以剛柔辨證理論指導其臨床治療,療效顯著。筆者跟隨導師臨證,獲益匪淺,現將導師剛柔辨證理論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剛柔辨證 執簡馭繁
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多屬心身疾病,因其發生、發展和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尤其和心理情志因素刺激發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臨床採用剛柔辨證理論指導其治療,療效理想。剛柔辨證理論認為心身疾病發病往往首先作用於肝,隨人之剛柔秉性而發展,其剛者及心,柔及脾肺,導致心肝火旺、肝郁脾虛等,其病性為肝之剛柔不能相濟,而致疏洩失職,並進而導致氣滯血瘀、痰阻濕困或氣逆化火、火熱傷陰,升降失司等,日久多由實轉虛,變證百出。這種病理變化在消化系統疾病中尤為常見,如肝胃不和導致的胃痛、噯氣、吞酸;肝郁脾虛導致的脅脹、便溏、納差等。
治療上,多採取「柔者以剛制柔,剛者以柔克剛」的大法,對於剛證患者多用白芍、丹參、炒棗仁等滋肝柔肝、活血通絡;對於柔證患者多用四逆散加郁金、香附、青陳皮等疏肝理氣、化痰通絡。在此基礎上,隨證加減,或調和肝脾、膽胃同治,或化濕和胃、補中益氣等。
由此可見,剛柔辨證治療消化系統心身疾病是建立在重視各種心理因素,尤其是各種不良的情緒刺激對人體的傷害的基礎上,在此過程肝首當其衝,常成為發病的始動因素,進而波及膽、脾胃等。
重視中陽 慎用苦寒
人以陽氣為本,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肯定了陽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中焦陽氣是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動力,並進而影響肝膽的疏洩功能及其他臟腑的功能,故顧護中焦陽氣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及維持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鑒於此,在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時時注意顧護中焦陽氣,常在辨證方中加入茯苓、炒白朮、肉桂、炮姜等溫運中焦,尤其肉桂之用,更有深意。《本經》謂肉桂「補中益氣」,《本草求真》:「肉桂,氣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氣之能,……既能峻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可見肉桂功在溫養中焦、調和營衛、鼓舞氣血,加入方中能夠鼓舞中焦陽氣,且肉桂秉少陽之木氣,通利三焦,理氣開郁,振奮精神,於心身疾病亦十分貼切。
重視養生 推崇食療
推崇金朝醫家張從正「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取藥攻」之訓,臨床重視食療養生在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及康復中的應用,常常教導患者飲食上遠離生冷油膩,推薦平素多食小茴香、生薑等,以溫胃陽,並常說「男子不可三日無姜」。考小茴香性溫味辛,入腎、胃、膀胱經,功能開胃進食、理氣散寒,同時也是常用的調料。現代醫學研究茴香所含的主要成分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排除積存的氣體,所以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時胃腸蠕動在興奮後又會降低,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而生薑辛溫,溫胃散寒,辟邪止嘔,因此二者皆十分適合食療保健;此外,鼓勵患者平素適當多食蘿蔔,保持腑氣通暢等,皆見道之言。
形神兼顧 心身同治
從中醫學角度講,五臟藏神,各種情志因素通過影響五臟的功能以及氣血的運行來影響人體的健康,而脾胃運化、肝膽疏洩的功能首當其衝,故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正如《素問·疏五過論》所云:「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其症「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洒然時驚」,描述了「脫營」、「失精」的病機及其臨床表現,可以看做中醫心身醫學發病學的理論基礎。
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在產、學、官三大階層中(即企業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和政府官員)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發病率尤其高,嘔心瀝血、憂思鬱結、患得患失、所欲不遂等時刻伴隨著他們,久之思慮傷脾、脾氣不行;肝郁不舒,脾氣不運等,導致各種胃腸病、肝膽病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鑒於此,治療消化系統心身疾病要形神兼顧,心身同治。導師常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行為認知療法的干預,教導患者正確處理工作、生活中的矛盾,對於得失要坦然面對;生活中、工作中要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不斷內觀反省,以和諧人際關係等。此外,勞逸結合也十分必要,每天工作之餘進行一定量的體力運動,如每天走一萬步等,以平衡腦力和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