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郁證

案例:

患者王某,男,56歲,政府職員,於2011年5月20日來診。主訴胸悶、活動後氣促5年餘,加重3天。患者5年前由於生氣突發胸悶、氣促,呼吸張口抬肩,遂經某醫院急診科就診,期間各種檢查均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經門診輸液3天後緩解(具體用藥不詳)。觀其面色青黑,表情痛苦,精神倦怠,時張口抬肩呼吸,不自主清嗓子動作,自述喉中異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胃脘脹滿,易反酸,納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夢,大便秘結,腰部酸痛,舌暗紅、苔白滑,脈短弦滑,關部稍浮。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氣鬱體質得分92.86分,其它體質得分均在正常範圍內。

辨證:郁證。因於肝郁脾虛,氣機失調,屬氣鬱體質。

治則:疏肝健脾,寬胸理氣。

治療方法:主穴取膻中、期門、中脘、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配穴取天突、合谷、神門、申脈、照海、梁門、手三里。

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使用0.30mm×40mm針灸針,膻中、期門穴平刺15~25mm,得氣後施以捻轉瀉法;氣海、足三里直刺20~35mm,得氣後施以呼吸補法,其他穴位得氣後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刺絡拔罐法:取大椎、定喘、膏肓、膈俞、至陽、肝俞、筋縮、膽俞、中樞,每次取3個穴位,以三稜針如梅花狀點刺5下,然後拔罐留10分鐘,輪流取穴。治療1次/日,每10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由護理人員對其分別從情志、季節、起居、食膳、運動及不適症狀等方面進行體質護理。

按照上方治療3次後,自述睡眠質量有所好轉,口苦症狀減輕,胃部反酸頻率漸少。一個療程後,睡眠5個小時有餘,食慾漸佳,口苦、反酸等症消失,大便1~2天一行。三個療程後食慾增加,睡眠可達7個小時,呼吸已經沒有急促感,但過度活動後仍有不適,咽喉部僅留有輕微異物感,判定氣鬱體質得分35.71分。囑其休息10日,使機體自我調整。10日後複診,其面色稍黯,精神漸佳,呼吸通暢,大便黃軟,1~2天一行,腰部仍有酸痛感,自述休息期間有1次飲酒後發生胸悶、胃脘脹滿,但很快緩解,舌紅、苔薄白,脈滑稍弦。

針灸主穴不變,配穴取合谷、太溪、命門、腎俞、志室。刺絡拔罐取肺腧、大腸腧、腰陽關、十七椎、期門、膻中,依上法每次取3個穴位。再行治療3個療程後諸症皆愈,判定氣鬱體質得分28.57分。並囑其清淡規律飲食,按時起居,適當運動,日常監測血壓變化,每年春季預防性治療1個療程。同年10月份隨訪無復發。

按:胸悶是常見病症之一,可伴有心煩、氣短等症,除某些器質性病變之外,亦可由精神因素引起,常因生氣、疲勞等因素誘發,其多屬氣鬱體質。本醫案所談及的患者是由於生氣而致氣機逆亂進而產生胸悶的症狀,又由於長時間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久而久之形成氣鬱體質。這種情況較為常見,中醫理論認為怒則氣上,可致胸悶作痛,氣息急促,但是部分患者症狀可在一定程度內自行緩解,因而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致貽誤時機,形成氣鬱體質,逐漸發展為抑鬱症等疾病,在生活節奏較快的現代社會,尤其應引起更多關注,應適時疏洩氣機。

患者病位在肝,故取肝之募穴期門、肝經之原穴太沖、八會穴之氣穴膻中以疏肝解郁、條暢氣機;然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故取中脘、粱門、氣海、足三里、內關、天樞、三陰交以調中氣、健脾、理氣、和血、升清、降濁、調理胃腸;患者氣鬱不伸,喉中如有梅核,故取天突、合谷;患者神呆失眠,故取神門、申脈、照海;患者氣亂上衝,故取手三里、合谷、三陰交等穴組合以調節血壓。筆者在患者背部肝膽穴區觸摸及條索狀物,故施以刺絡拔罐法以決血調氣、鬆解筋結。諸穴相配,總以顧護脾胃、疏肝理氣,從而治療氣機鬱結之胸悶等諸症。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