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具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的功效,用於風熱表證、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癢、肝郁脅痛等病症。《本草綱目》載:「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為要藥。」《藥品化義》載:「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醫學衷中參西錄》亦載,薄荷「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之要藥」。薄荷外用,也有一定消炎、止痛、止癢的功效。薄荷常用量:內服,3~6克,入煎劑宜後下;外用,適量,搗汁或煎汁塗敷。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下面介紹幾則薄荷常用驗方:
小兒感冒:鮮薄荷5克,鉤籐、貝母各3克。水煎服(即水煎2次取汁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下同)。
風熱感冒:薄荷、金銀花、連翹各10克,荊芥3克。水煎服。
外感發熱、咽痛:薄荷3克,桑葉、菊花各9克。水煎服。
眼睛紅腫:薄荷、夏枯草、菊花、魚腥草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
肝郁氣滯之胸悶、胸脅脹痛:薄荷、炙甘草各15克,柴胡、炒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各30克。共研為末,每次服6克,每日2次,水送服。
頭目昏眩、精神不爽、咽干鼻塞:薄荷90克,甘草42克,天花粉8克,荊芥穗、白鹽各36克,砂仁3克。上述藥材研成粉末,每次3克,每日2次,水送服。
化痰利咽:干薄荷葉捻碎末,拌以白砂糖,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日3次,每次1丸。
咽喉腫痛:薄荷、生甘草、桔梗各3克,殭蠶9克,荊芥5克,水煎服。
麻疹初期:薄荷、牛蒡子各10克,蟬蛻3克,荊芥5克,水煎服。
鼻衄:鮮薄荷搗汁滴鼻,或以干薄荷水煮,棉球蘸濕塞鼻。
預防痱子、癤瘡:薄荷、艾葉各50克,煎水洗澡。
蜂叮腫脹:鮮薄荷葉貼患處,立即見效。
火毒生瘡:薄荷煎湯頻塗。
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