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氣熱,出汗多,這是人體在體溫中樞自動調節下散發多餘熱量的正常現象。然而,有的人白天稍微動彈一下就全身冒汗;有的人常是半夜醒來發覺汗濕睡衣;有的人就是呆在空調房內仍流汗不止。中醫認為,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調節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自汗多為氣虛陽虛
臨床表現
白天常自汗出,動輒尤甚,易感冒,伴頭暈、氣短、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多為氣虛引起。
治療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正氣虛弱,難以衛護體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洩。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著涼感冒,治宜補脾益氣固表。藥用玉屏風散加味:生黃芪、鍛龍骨、鍛牡蠣、浮小麥各30克,炒白朮、防風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則屬陽虛,宜補氣溫陽。藥用桂枝湯加味:生黃芪、浮小麥各30克,桂枝、白芍、當歸身各15克,麻黃根、炙甘草各10克,生薑5片、大棗7枚。水煎服。
盜汗多為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
夜間汗出,醒後即止。有人即使開著空調睡覺,也是汗水淋漓,濕透睡衣,伴有渾身燥熱、面部烘熱發紅、手心腳心發熱、口乾咽痛、尿少且黃等症狀。這皆是由於陰虛火旺所致。
治療
中醫認為,盜汗多因陰虛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洩。治宜滋陰降火,藥用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生地、熟地各15克,黃柏、知母各10克,生黃芪、鮮蘆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盜汗,又有頭暈心慌,失眠,多為心血不足,以歸脾湯加減。
另外,小兒皮膚幼嫩,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出汗多,有利於散熱,屬於生理性盜汗。
特殊汗出種種
臨床還見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現象,須詳加辨別。
頭汗
汗出只在頭部,多見於陽明熱證和濕熱證,內熱退則汗自止;大病後或老人氣喘等往往頭部多汗,屬於虛證;小兒睡時常常頭部出汗,俗稱「蒸籠頭」,無其他症狀,不屬病象。
胸窩部多汗
胸部多汗,稱為「心汗」,多為心氣衰弱,可用生脈散加減。
手腳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脾胃虛弱,津液不足,並伴有口乾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症狀,屬於虛熱症,可用增液湯加減;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導致的脾胃濕熱實證,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可用三仁湯加黃芩、萊菔子、淡竹葉等。
偏汗
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屬營衛不調,氣血不和,宜益氣養營,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應及早防治。
會陰部汗多
會陰部經常汗多,陰囊潮濕者,可服用金匱腎氣丸;夢中汗多,醒來會陰處濕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黃丸調治;若是會陰部汗多黏稠,腥臭難聞,屬濕熱下注,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冷汗
平素陽虛、衛氣不足者,常畏寒肢冷而出汗。因突受驚嚇時也會出冷汗。
戰汗
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在正邪抗爭過程中,全身戰慄後汗出。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說明邪去正安,元氣恢復。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氣虛弱不勝邪,病情危重。
絕汗
多見於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虛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微弱,時有時無,是陽氣將絕之象,應積極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