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常用腧穴

小兒推拿除了運用十四經穴及經外奇穴外,本身還有許多特定的穴位。這些穴位不僅有「點」狀,而且還具有「線」狀及「面」狀,這是特點之一。有相當多穴位都聚結在兩手,正所謂「小兒百脈匯於兩掌」,這是特點之二。

本文著重介紹小兒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數(時間)、主治及臨床應用。其中「次數」僅代表6個月~1週歲患兒臨床治療時參考,臨診時尚要根據患兒年齡大小、身體強弱、疾病輕重等情況而有所增減。

上肢部穴位治療時,一般不分男女,僅操作一隻手即可,臨床習慣於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小兒推拿操作的順序,一般是先頭面,後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後下肢。亦有根據病情或患兒體位而定順序。

但是對於疼痛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後操作,以利得到患兒的配合。

 

頭面部穴位

【攢竹(天門)】

 

線狀穴。

位置:兩眉中間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圖201)。

次數:30~50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1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宮,揉大陽)之一,可用於外感表證及內傷雜病;2若驚惕、煩躁可與清肝經、按揉百會等穴合用。

【坎宮(陰陽)】

線狀穴。

位置:自眉頭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稱推坎宮,又稱分陰陽(圖202)。

次數:30~50次。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目赤。

臨床應用:1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於外感表證及內傷雜病;2目赤痛可與清肝經、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陽】

 

點、線結合穴。

位置:眉後凹陷處。

操作:1兩拇指撓側自前向後直推,稱推太陽;2用中指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圖203)。

次數:30~50次。

主治:頭痛發熱,目赤痛。

臨床應用:1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內傷;2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點刺放血,以增強療效。

【人中】

位置:人中溝,上1/3與2/3交界點。

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人中。

次數:3~5次或醒後即止。

主治:驚風、昏厥、抽搐。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急救,對於人事不省、驚厥、抽搐時,可與掐十宣、掐老龍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溝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稱揉迎香。

次數: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與清肺經、拿風池等穴合用。

    【百會】

 

位置:兩耳尖連線頭頂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稱按百會或揉百會(圖204)。

   次數: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頭痛、驚風、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用:1治驚風、煩躁,可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2治遺尿、脫肛,可與補牌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後高骨】

位置:耳後入髮際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稱揉耳後高骨(圖205)。

次數:30~50次。

主治:頭痛、驚風、煩躁不安。

臨床應用:1外感頭痛可與常用手法清肺經等穴合用;2驚風、煩躁可與按百會、清心經等穴合用。

    【風池】

位置: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

操作:用拿法,稱拿風池。

次數:5~10次。

主治:感冒、頭痛、頸項強痛。

臨床應用:1感冒、頭痛可與常用手法清肺經等穴合用;2頸項強痛可與揉列缺、揉頸項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

 

線狀穴。

位置: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呈線狀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天柱。

次數:推 100~500次。

主治:發熱、嘔吐、項強、驚風等症。

臨床應用:1外感發熱、項強可與拿風池等穴合用;2嘔吐可與揉板門、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間常可用湯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作用同推天柱。

【頭面部常用穴位小結】

 

1.解表 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推天柱等。

2.鎮驚通竅 按揉百會、揉迎香。

3.升陽舉陷 按揉百會。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