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等)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多發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稱「五十肩」。早期以肩部疼痛為主,夜間加重,並伴有涼、僵硬的感覺;後期病變組織會有粘連,且並發功能障礙。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血瘀滯2型。
一、風寒阻絡
(一)症狀
肩部疼痛,痛牽肩背、頸項,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惡風畏寒,復感風寒則疼痛加劇,得溫則痛減,或伴有頭暈、耳鳴。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大椎、天宗、肩貞、肩腢。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3-3-1)。
圖 3-3-1 大椎、天宗、肩貞
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垂臂,由肩胛岡下緣中點至肩胛下角做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處為取穴部位,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見圖3-3-1)。
肩貞: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見圖3-3-1)。
肩腢: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或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肩腢、臂臑、肩貞、曲池、外關。
(2)定位 肩腢:見前。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腢連線上,曲池上7寸(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三角肌下端偏內側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4)。
肩貞:見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1-2)。
(3)拔罐方法 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或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二、氣血瘀滯
(一)症狀
肩部疼痛,痛勢較劇烈,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以夜間為重,肩關節活動受限較明顯,局部腫脹、青紫。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天宗、膈俞、肝俞、肩腢。
(2)定位 天宗:見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肩腢:見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三稜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肩中俞、肩腢、血海、陽陵泉、承山、阿是穴。
(2)定位 肩中俞: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雙側旁開2橫指(約2寸)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3-2]。
圖 3-3-2 肩中俞
肩腢: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坐位,屈膝成90°,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的凹陷,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胭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阿是穴:局部壓痛點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先用三稜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起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配合推拿和針灸可縮短療程。
(2)治療期間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積極開展肩背部的功能鍛煉。
四、病例
胡某,女性,54歲。右肩部疼痛、活動關節不利2年,經中西藥治療後療效不明顯。近日疼痛加劇,晚上不能入睡,局部畏寒,熱敷後疼痛有所緩解,肩部上舉受限,肌肉鬆弛伴萎縮。穴取肩腢、天宗、肩貞、大椎,採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鐘,起罐後加溫和灸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l療程。堅持治療5療程,諸症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