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簡史–晉隋唐時期

東晉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後備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所用的角為牛角。鑒於當時此法盛行,應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症候,書中強調:「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疬、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肘後備急方·卷中》)。這顯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所列的多數病症,也確實不是拔罐的適應症。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過削制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竹罐取材廣泛,價廉易得,大大有助於這一療法的變及和推廣;同時竹罐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隋唐的醫籍中,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燾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關於用竹罐吸拔的詳細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指出應據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當時所用的吸拔方法,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稱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對這一方法在多處加以具體的介紹,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進,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