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拔罐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拔罐療法是以一系列特製的罐、筒等為工具,採用燃燒或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之吸附在人體表面穴位或治療部位上,對局部皮膚形成吸拔刺激,造成體表局部充血或瘀血,並以此治療疾病的一種物理療法。
二、作用機理
1.機械刺激,溫熱刺激
拔罐療法對皮膚可產生一種良性的機械刺激和溫熱刺激。機械刺激可使局部組織高度充血,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血液溢人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出現自身溶血現象,紅細胞受到破壞,大量的血紅蛋白釋出,從而起到一種良性的刺激作用;溫熱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毒素的排除,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及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及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由於罐內負壓、吸吮、熨刮、牽拉、擠壓皮膚和淺肌肉層的良性刺激,包括局部暫時瘀血所形成的「自血療法」,刺激皮膚的毛細血管,在調節循環系統的同時,也有效地調動了體內的免疫功能,對於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低熱不退等,有較好的療效。有人對拔罐前後的患處局部組織作病理檢查,發現拔罐前見到炎性壞死及炎性滲出物內細菌集落和角化上皮,而拔罐後見到皮膚上皮增生,炎性肉芽組織形成。
2.調整陰陽,祛邪扶正
拔罐療法具有調整陰陽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經絡腧穴的配伍作用來實現的,另一方面是通過與其他療法配合應用來實現的。例如,拔關元穴可以溫陽祛寒;拔大椎穴可以清洩陽熱。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高血壓等病可取大椎、肝俞穴,用三稜針刺血後加拔火罐;脾胃虛寒引起的洩瀉,可取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可見由於陰陽失調引起的疾病可以通過拔罐療法得以糾正,從而恢復機體陰陽新的平衡狀態。
拔罐療法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拔出體內的各種邪氣,邪祛則正安。祛邪扶正的作用也可通過各種不同的拔罐方法以及經絡腧穴的配伍應用來實現。如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可在疼痛部位(阿是穴)進行刺絡拔罐,拔出病邪,則氣血得以正常濡潤而病自愈;蕁麻疹的病人多因營血虛弱,衛外失固,腠理空虛,風邪乘虛侵襲肌膚而引起,治療時可在病變局部進行刺血拔罐,以祛除風邪,配合曲池、血海可調營扶正,邪氣祛除,營衛調和,則病自愈。許多臨床實踐證明,刺血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而針罐及熨罐法的溫陽扶正作用最佳。
3.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人體的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體,縱橫交錯,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絡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裡、上下和調節臟腑組織活動的作用。若經絡氣血功能失調,就會發生各種病變。拔罐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負壓吸引作用,在臟腑經絡氣血凝滯或經脈空虛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衰弱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鼓舞正氣,加強祛除病邪之力,從而使經絡氣血恢復正常,疾病得以祛除。臨床常用的循經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絡拔罐法等,均有上述功能。
拔罐治病是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而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治療手段。通過罐體邊緣的按壓及負壓的吸吮,刮熨皮膚,牽拉、擠壓淺層肌肉,刺激經絡、穴位,循經感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通其經脈,調整氣血,平衡陰陽,祛病健身的目的。
4.雙向調節,異病同治
拔罐療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和獨特的功效,在取穴、操作等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如,大椎穴刺血拔罐法,既可治療風寒感冒,又可治療風熱感冒,還可用於內傷發熱;既可治療高血壓、頭痛等內科疾病,又可用來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科疾病。
許多臨床研究都證明,拔罐具有雙向的調整作用,如使高血壓降低,低血壓升高;使過高的白細胞數降低,使過低的白細胞數增加;當心動過速時使心率減慢,當心動過緩時使心率加快等。而且拔罐的雙向調節作用與疾病的好轉是一致的。
總之,拔罐療法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經絡腧穴學說以及中藥理論等辨證施治,配合應用,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調和陰陽,清熱解毒,祛除寒濕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