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薄荷--《中國藥典》

【拼音名】 Bo He

【英文名】 HERBA MENTHAE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乾或陰乾。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有對生分枝,長15~40cm,直徑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稜角處具茸毛,節間長2~5cm;質脆,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7cm,寬1~3cm;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稀被茸毛,有凹點狀腺鱗。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後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

【鑒別】

(1) 本品葉的表面觀:腺鱗頭部8 細胞,直徑約至90μm,柄單細胞;小腺毛頭部及柄部均為單細胞。非腺毛1~8細胞,常彎曲,壁厚,微具疣狀突起。下表皮氣孔多見,直軸式。

(2) 取本品葉的粉末少量,經微量昇華得油狀物,加硫酸2 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初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 滴,即變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搖數分鐘,放置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薄荷腦對照品,加石油醚製成每1ml 含2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乙醇(2:8) 的混合溶液,在100℃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老莖及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乾燥。本品多為5~8mm的短段,墨綠色、紫棕色或灰褐色。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40%(ml/g) 。

【性味】辛,涼。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用量】 3~6g,入煎劑宜後下。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註】(1)用於風熱表症、身不出汗、頭痛目赤等症,常與荊芥、桑葉、菊花、牛蒡子等配合應用;如果風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蘇、羌活等同用。薄荷清利咽喉作用顯著,主要用於風熱咽痛,兼有疏散風熱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馬勃、甘草等應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紅腫熱痛病症。薄荷有透發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可配合荊芥、牛蒡子、蟬衣等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薄荷素油--《中國藥典》

【拼音名】 Bo He Su You

【英文名】 OLEUM MENTHAE DEMENTHOLATUM

【別名】薄荷油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的新鮮莖和葉經水蒸氣蒸餾,再冷凍,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油。

【性狀】本品為無色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有特殊清涼香氣,味初辛、後涼。存放日久,色漸變深。本品與乙醇、氯仿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對密度應為0.888~0.908(附錄ⅦA)。旋亮度取本品,依法測定(附錄ⅦE),旋亮度應為-17°至-24°。折光率應為1.456~1.466(附錄ⅦF)。

【鑒別】取本品1 滴,加硫酸3~5 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應顯橙紅色,再加水1 滴,即變紫色。

【功能主治】芳香藥、調味藥及驅風藥。可用於皮膚或黏膜產生清涼感以減輕不適及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02~0.2ml,一日0.06~0.6ml。外用適量。

【貯藏】遮光,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薄荷--《*辭典》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 Bo He

【別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藺吳菝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巖本草》),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彙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大部分產區每年收割2次,第1次(頭刀)在小暑至大暑間。第2次(二刀)於寒露至霜降間,割取全草,曬乾。廣東,廣西溫暖地區1年可收割3次。

【原形態】

1薄荷

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柄長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腋生;苞片1,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及微柔毛;花萼鍾狀,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顯的5條縱脈,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點;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紅色,有時為白色,長3~5毫米,上唇1片,長圓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較小,全緣,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內側喉部被一圈細柔毛;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絲狀,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頭2歧。小堅果長1毫米,藏於宿萼內。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於小溪溝邊、路旁及山野濕地,或為栽培。分佈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2家薄荷

與上種相似。葉卵形至長圓形,長2~5厘米,兩面均有腺點。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緣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堅果長0.7毫米。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興安薄荷(東北),以及江蘇(蘇州、太倉)栽培的龍腦薄荷(《本草衍義》)等,亦同供藥用。

【生境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

【性狀】乾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厘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厘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稜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捲曲面皺縮,多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具有白色絨毛;質脆。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冠多數存在。氣香,味辛涼。以身干、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新鮮葉含揮發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藥理作用】

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應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此種涼感並非皮膚溫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製作用,後者的作用較強。用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抗乙酰膽鹼)作用;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的。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它對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於粘膜上的粘液所致。薄荷酮之刺激性強於薄荷醇。

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

【性味】

辛,涼。

1《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辛。"

2《醫林纂要》:"辛,寒。"

【歸經】

入肺、肝經。

1《湯液本草》:"手大陰、厥陰經藥。"

2《綱目》:"入手少、太陰,足厥陰。"

3《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二經,亦能入肝、膽。"

【功能主治】

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1《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2《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3孫思邀:"煎湯洗漆瘡。"

4《唐本草》:"主賊風,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5《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6《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7《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8《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9《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十李杲:"主清利頭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⒀《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

⒁《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⒂《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8~2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煎汁塗。

【注意】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1《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2《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3《本經逢原》:"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