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袁鶴儕,名琴舫,字其銘,生於1879年,卒於1958年,河北雄縣人。14歲時,父母不幸染熱病去世,遂立志學醫以濟世活人。1903年,考入京師大學堂醫學館,開始正規學習中醫。190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同年優選考入清太醫院。曾任清太醫院御醫兼醫學館教習,那拉氏(慈禧)隨侍御醫。辛亥革命後,任內城官醫院內科醫長。1933年,應施今墨之邀,任華北國醫學院教授。1935~1949年懸壺京門。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北京中醫學會耆宿顧問、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教授以及協和醫院、北京醫院中醫顧問。著有《太醫院傷寒論講草》等。
生平著作
袁鶴儕,名琴航,字其銘,生於1879年,卒於1958年,河北雄縣人。其父名琥,為前清昌平學正官。袁氏幼年隨父習文。14歲時,父母不幸染熱病去世,遂立志學醫以濟世活人。曾為富有人家擔任家教,一邊任教,一邊習醫。1903年,考入京師大學堂醫學館,開始正規學習中醫。190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同年優選考入清太醫院。曾任清太醫院御醫兼醫學館教習,那拉氏(慈禧)隨侍御醫。辛亥革命後,任內城官醫院內科醫長。1933年,應施今墨之邀,任華北國醫學院教授。1935~1949年懸壺京門。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北京中醫學會耆宿顧問、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教授以及協和醫院、北京醫院中醫顧問等。著有《太醫院傷寒論講草》、《傷寒方義輯粹》、《溫病概要》、《癆瘵概要》、《溫病條辨選注》、《中醫診療原則》、《醫術經談》、《袁氏醫案》等,並與同仁集資,修訂、重刊了《醫統正脈》等一批古典醫籍。
學術思想
袁氏十分重視中醫理論的研究,尤重氣化學說,對天人相應也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在天地,天為陽,地為陰;在人身,則氣為陽,血為陰。所以,臨床診病必明於陰陽之理,然後方能獲效。他雖精研傷寒,然而對溫病亦頗有見地。在剖析傷寒時,諸流派之長皆收納其中。在論述溫病時,仲景立法之意及諸家之說均融注於內。見解不同之處,還兩存其說,以啟後學深究其理,足見其立論持平,不存偏見,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臨床經驗
袁氏以擅治傷寒,長於溫病著稱。對於內科雜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以治療癆瘵、瘧疾、肝病、結石病等見長。對於癆瘵,歸納出清心養肺、益肺補心、養血疏肝、滋補肝腎、益陰清熱、溫補腎陽、健脾除濕、培土生金、清胃滋脾以及益氣補肺等治法,並強調空氣療養的重要作用。在抗癆藥未問世的當時,對於癆瘵的預防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於結石症,創立了開郁清肺、甘緩和中、養血清熱、溫通止痛諸法,提出了欲降先升、欲利先清、欲排石先疏通、欲祛邪先扶正等治則。對於瘧疾,認為小柴胡湯加減是治瘧的有效方劑,但不適用於但熱不寒的溫瘧。治療經閉,認為通經之要,在於開源;通經之基礎,在於固脾胃。
後世影響
袁氏在培養中醫人才,開展中醫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他曾於清朝太醫院醫學館擔任教習,辛亥革命後任北平中醫學社社長。1933年,任華北國醫學院教授。解放後,擔任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教授。在他的培育下,瞿文樓、佟闊泉、陳西源等一批京都名醫脫穎而出。及至晚年,在中醫建設和中西醫結合問題上,他還發表了至今看來仍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如他主張中醫建設首先應抓好三個環節,即一是整編古典醫籍,二是搜集中醫人才,三是籌辦高等中醫院校及醫院。這些建議均被當時政府採納並貫徹實施。